33个回答

明朝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名副其实还是夸大了?

婷婷
6个点赞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在明朝是客观存在的,当然稍微夸大一点也是有的。

第一句“天子守国门”,明成祖朱棣把京城从南京搬到靠近边界的北京,那也算守国门啊,总不能搬到山海关才算吧?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大军是七月十六日从北京出发,七月二十三就到宣府了,这个速度,说是“天子守国门”完全没问题的。

但是说实话,只有朱棣一个人达到了“天子守国门”的效果,朱棣曾经五次亲率军队深入漠北,远征蒙古人。不但如此,朱棣还修缮万里长城,在边关设置了九边军镇。这些行动和措施无疑是贯彻了“天子守国门”。即使朱棣一开始迁都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之后的明朝皇帝就再也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气魄了,只有明武宗朱厚照和明英宗朱祁镇勉强沾边,但是实际效果就……

朱厚照的应州大捷,有非常大的争议,按照《明史》的说法仅仅“斩首十六级”:

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所驻跸称军门。
《明史·江彬传》

五万骑入侵的大会战最后仅“斩首十六级”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明武宗实录》里也写:

前日应州之役,杀掳人民难以计数,六军之众折损亦多,淂失相较实为悬绝,君臣动色相贺。
《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明军“六军之众折损亦多”,最后仅“斩首十六级”基本是不可能的,或许与《明史》的记载真实性以及当时明军计算人头的方法有关,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如果说朱厚照的“天子守国门”算是有争议的话,朱祁镇那就是“丢人现眼”了。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随行出征的文武官员全部战死。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要不是还有一个逆天改命的于谦,或许我们就该称为“土木堡之耻”了……

此事件导致明朝彻底走向衰落,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奋四世之余烈”的家底被朱祁镇一波败光。

朱祁镇还贡献了“天子叫国门”的名场面……

除此之外明朝再也没有天子御驾亲征的记录,所以说“天子守国门”有点名不符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皇帝在北京坐镇可以使得明军的北面边防一直为重中之重,这或许也是“天子守国门”的另外一种方式吧。


至于“君王死社稷”,崇祯纵有千般不是(我也非常讨厌他),但人家作为皇帝确实是吊死在了北京城外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最后还说出这种话: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就冲这句话的感情分,说崇祯“君王死社稷”不为过。

即使你有千百种原因贬低崇祯,甚至你可以说是崇祯是因为跑不掉不得不殉国,但不可否认其最后这个行为的悲壮色彩。

当年的南宋,蒙古军进逼临安,谢太后抱着5岁的宋恭帝以及南宋皇族出城跪迎,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但是也提前安排了两个小王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提前跑路,谋求复国。

大明亡的时候,崇祯的三个儿子可是一个没跑,都被李自成俘虏,两个公主为了避免受辱一个被崇祯砍掉左臂一个直接砍死。

南宋和明朝这两种情况哪种叫“君王死社稷”?


所以还是开头说的,是有一点夸大,但现在网上讨论明朝,基本上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不是被疯狂吹就是被玩命黑,理性思考吧。

编辑于 2024-03-20 08:57・IP 属地云南
舞文泼墨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