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

商鞅为什么重农的同时又限制开发山林湖泽和限制生产酒肉?开发山林湖泽和生产酒肉不也属于农业吗?

也无风雨也无晴
10个点赞 👍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战国时卫国人(今河南省)。是卫国君主的庶孙,姬姓,公孙氏,名鞅,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因战功受封于商邑,号称“商君”,后人一般称他为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法家思想的开山人物之一,他在秦国的变法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社会变革之一。他在《法经》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秦律》,在政治、经济以及家庭和社会组织方面对秦国进行了深入改革,力主“农战”,“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制定了《垦草令》,在户籍上实行什伍连坐,鼓励告密揭发互相监督;鼓励大户分家,有两个儿子以上而不分户的,每人加倍缴纳军赋;重视耕织,抑制工商业;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袭,建立二十等爵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归为私有;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度量衡;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等,促进了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家给人足、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初步基础。商鞅死后,其思想继承者仍活跃在秦国的政治和思想领域,一般称为“商学派”。《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我们了解一下《商君书》中记载的驭民五术,就能窥得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第一是愚民,说白了就是实行文化专治,让百姓愚昧无知,任由君主驱使。《商君书》中有:“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第二是弱民,《商君书》有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意思就是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控制自己的人民,推行愚民政策,书中还说“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意思就是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老老实实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才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牢固。著名的秦灭六国,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是疲民:为民寻事,使民疲于奔命,无瑕顾及他事,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可见在商鞅看来,劳动人民和拉磨驴没有区别,就是工具罢了。

第四是辱民:《商君书》曰:“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就是让其无自尊自信,让他们相互检举,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第五是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最后还有最狠的一招: 五者若不灵,杀之意思就是上面的五个招数都不好用,就把他杀了,永绝后患。

综上所述,商鞅的所谓变法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际就是变着法儿的愚弄人民,维护皇帝的核心利益,从《商君书.垦令》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就是八个字:“全民皆农,灭绝百业”,这种情况下商鞅限制开发山林湖泽,控制生产酒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发布于 2024-03-22 17:30・IP 属地河南
温晓迪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