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

商鞅为什么重农的同时又限制开发山林湖泽和限制生产酒肉?开发山林湖泽和生产酒肉不也属于农业吗?

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个点赞 👍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不要套用今天的“经济”和“民生”理念去解释商鞅那个时代的管理思维,否则会得出一堆奇奇怪怪的结论。

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商鞅变法的核心不是什么为了民生,也不是单纯的搞经济,而是为了使秦国君主统治力更强,秦国更具备军事扩张能力。对别的国家而言,强指的是国内富足,对外有军事争雄的能力。但是秦显然调整了策略,而是以军事发展和扩张为核心,其他事业皆为辅助

说难听点,秦国就是搞了个军国主义。但是他这么玩儿,在那个年代反而是很有优势的。因为目的性明确,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节,集中精力为了军事目的经营,所以就有了吞并天下的能力。这要归功于商鞅和秦惠王的眼界以及对局势的敏锐洞悉。

第一,决定农耕时代的统治和战争的根本,不是商品经济而是农业生产

这一点往往是今天很多人分析古代统治和战争时尤为忽视的一点。我们总会把现代商品经济促使技术飞跃、物资调拨和武器研发的情况套搬到古代统治和战争中。

实际上大错特错,尤其是年代越久,这一套法就越不成立。

为什么?因为越往前农耕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才是立国之本,商品经济的作用越不明显。而且那时候的所谓商品经济也大多还是农产品。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农业经济社会。

商鞅是清楚这一点的。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

所谓的工艺无非是精美度和精细度,对于整体生产力没有什么太大的提高。而且生产方式仍是手工的。但是从实用性来说,一个做工精美的陶罐和一个粗糙的瓦罐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前者可以满足一些达官贵人显摆的心理需求。从劳动上来说,这种东西还耗费了不少时间,而且为了制作这东西还分出去不少本该能从事耕种的劳动力。

在纯手工时代,这种耗费时间打造的产品除了一个欣赏性之外,实用性又没什么提高,劳动力上又分掉一些人。与一些能造出节省时间又粗糙但是实用上又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东西的地区相比,就显得累赘而不实际。所以,古代就出现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局面:不管所谓中原文明有多么精美的瓷器、丝绸、字画,往往游牧民族入侵,一下子就啥都不是了。

人家还好奇,瓦罐粗布虽然不如你们精致,但是你们那玩意儿耗时耗力就是个摆设,用处上和俺们也没啥不同,反而一群人为了搞这东西不去管填饱肚子的生产,这何苦来哉?打起仗来也是,这些东西都没啥用了。

人类社会把生产力和技术与武器研发紧密结合其实也始于两百多年前。而以清朝和西方纯粹军事方面的差距,实际上远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大。差距真正拉开很大的都到了1890年代。如果有仔细研究枪械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火枪和英国人的火枪构造区别并不很大。区别在于英国人火枪换弹药的方便性和枪队组织模式上。而清这边组织涣散,战略战术全都慌乱不堪,政治上又是腐败懦弱,造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而在此之前,不光是中国,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基本都是依靠农业生产或者干脆说粮食生产,以及冶炼技术,拼的就是人力。

而人力、冶炼,也正好是游牧民族主要提升的技能点。

所以你看,在农业生产时代,不光是中国,世界范围内,有哪个国家是靠商品经济发达真正成为“强国”的?

宋曾经幻想用这么一种方式,也确实搞得很繁荣,然而终究灭亡了,成了知识分子的一个痛!

然而痛归痛,很多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想清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怎么就亡了?君王、制度、百姓、腐败,找了一堆原因,就是没有去想想最基本的农耕文明时代,奠定统治和组织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

六国君主就没想明白,一方面陷入礼仪典章之类的“虚名”陷阱,明明想着无耻勾当,干个事儿还得“师出有名”,这个“名”还不能掉面,往往就错失良机;一方面光看见商品经济带来的钱财,殊不知在那个年代真要是打起仗来,你还得想着法把钱变成物资。

秦呢?

变法直接就明确了目的。

重农抑商,不是说绝商,而是不把商品经济当成主导。一堆华而不实的东西倒买倒卖,赚的钱打起仗来还得费事费时去转化成物资;而倒卖粮食的商人一旦做大了又会造成社会动荡。

干嘛不抑制他们呢?

然后呢?非兵即农,这样人力有了,粮食也有了。

在那个年代粮食充足不但是稳定内政的关键,还是征战的基础。

翻阅《战国策》《左传》等先秦时期的资料,会发现在那个年代,粮食生产是内政外交时经常提到的内容。而且都是影响战事和政事的关键。

孟尝君去燕国求兵救魏国。燕王怎么回绝的?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孟尝君只好从别的方面劝说燕王,都没法直接从农业生产这个角度反驳?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农业生产就是国家支柱。某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一旦出现问题,随时会导致该地区政权不稳。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商灭亡的原因不是什么商纣王自己残暴,而是整个殷商集团连着几代忽视农业生产,到了商纣王他直接搞砸了,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发兵打仗,搞得臣民不堪其苦。在那个农业生产还主要以小米为主的年代,光是殷商贵族为了酿酒糟蹋的粮食就不计其数,在这个情况下又搞砸了农业生产,还要继续征粮去打仗,你觉得殷商还能不亡吗?

秦所在的地区关中平原正是当年西周的龙兴之地,自然灾害相对其他地区少,而且地势开阔,最适合搞农业生产。可谓天时地利都占据着。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谿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

秦的变法就是看穿了那个年代战争的本质:粮食、冶炼和人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反而是当时不成熟的商品经济根本对军事没有太大的决定意义。

因此,秦当时做的就是要把人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人力。而一切不利于这些的因素全都剪除。

第二,秦动用一切手段最大程度地将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准备中

商鞅虽然是法家代表,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对其他学派的学说不了解。事实上他比谁都清楚人“饱暖思淫欲”和“逐利”这两个特性。动员不如强制,这点他是最清楚的。国家资源归于君王统治,其实根本就是限制群体的私欲膨胀,继而影响到农耕社会军事发展的可能。

《商君书》中有云:

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

古代人也不是傻子,能靠卖树卖鱼赚得比天天耕种还不知道哪天遇到天灾的劳作多,当然就不会去选择耕种。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搞的人太多,一方面损耗了大量人力,一方面又会影响耕种。而有些做大了的个人又会成为新兴豪强,带来不安定因素(诸如造成汉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私田开发,朝廷无法控制,造成豪强地主做大)。而酒肉这种东西,铺张开来又会使得人懈怠工作。而且肉一定要以供应军队为主。

因此,秦的变法是动用了一切手段,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战争准备,剪除任何影响到战争和内部统一的可能。使得政治是为了战争、经济是为了战争、生产是为了战争、社会的管理和组织是为了战争。

反观东方六国,唉,出了一堆金点子,大搞乱搞一阵子,留下一堆乱摊子。

齐国注重商品经济,享受鱼米暴利,明明有齐鲁大地为农业基础,非要步子迈那么大走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强国的远路,还斥资搞了个稷下学宫。看似云集天下英才,实际上理论的东西说了不少,转化落实不行啊!花了那么多钱养了那么多专家,光实现他们自己拿炸药奖的成就了,于齐国的整体实力提升作用不大!

白扯!

楚国幅员辽阔,人多势众,打起仗来也是最喜好强兵压境一路直推。但是楚国内部是个大帮哄,农耕社会非要搞议会制度(搞不明白还成了大帮哄),结果各种派系互相扯皮攻击,君王稍稍一昏聩,楚国各种昏招就迭出。而且打仗只能打顺风局,一旦被人压制住了,立马就被长驱直入掏老窝。

无能!

韩、魏两国半斤八两,地势上就不占优势,转圈被其他国家包围着,一点一点受蚕食,而且这两国所在位置农业生产经常受灾。

梁(魏)惠王曾经假惺惺地表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然而遭到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原因就在这儿。因为你魏国的这个地理情况,你干的不过是分内之事,不这么干,国都难保,你还装什么治国尽心啊?

此外,韩魏两国国君后面几代目光短浅,不想着怎么整体上突围和自强,总想在维持七国并立的基础上伺机揩油。什么祸水东引,什么割地求和,什么煽风点火,什么朝秦暮楚,什么结盟立誓,各种花活儿。结果又怎么样了呢?便宜没占多少,还总吃亏。就这样还经常自己端着,见天地指责这个指责那个。可转圈的强手谁稀罕多看他们一眼?

肤浅!

燕国偏居一隅,国小路远,难以掺和到中原战争中,但是反过来一想,如果燕国利用诸国做屏障,联系各国和秦pk也未尝不可。换句话说当个傀儡师。然而燕国选择了偷安,说是坐山观虎斗,实际上是不敢插手,但又总是纠结旧仇恨,总想暗地里掏齐国、赵国的后背。和其他国家的外交也不怎么样,经常推诿或是穷横。最后秦灭五国,他自己又能如何?外交搞成燕国这个模样,也是没谁了!

猥琐!

最后咱们来说说赵国,嗯,要说起来,当初有机会和秦分个高下的也就是赵国了。因为赵国的改革着眼点也是军农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促生产搞军事,甚至弄出了胡服骑射。赵军战斗力一度变得十分强大。这也从侧面上印证了秦国变法路线的针对点是正确的。

但是呢?赵国的经济政策有点问题,搞得是积财的道路,加大赋税,节源开支。表面上看确实是财力集中,而且勤俭。

但是名声好听,实际弊端却不少。造成了财富集中和社会分配不平衡。法制上,秦国的管理虽然冷血却有效,赵国走的是所谓德治,但成效慢还滋生了腐败。而且赵国对商人并没有太多制约措施,这些也都影响了赵国的发展速度。而长平之战的惨败,又使得赵国失去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可惜!

自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抗秦!

发布于 2024-03-21 11:46・IP 属地河北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