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政策理论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耕战”。自商鞅以后,中国古代的官员也把重视农业的行为称为“劝课农桑”,这里的“农”主要指的还是粮食生产,而“桑”指的则是纺织业。
“农业”是一个今天才有的概念。何况,就算是在今天的农业分类下,也有“农林牧副渔”之分,狭义的“农”主要指的还是粮食和蔬菜生产,酿酒、养殖等应当归为副业、牧业等。
无论是酿酒还是养殖,都是需要耗费粮食的。在古代社会,大多数国家在战争年代都会对此加以限制。类似的禁令在古代并不鲜见,甚至还有与此相关的很多段子。如《三国志》中就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刘璋见雍,甚爱之……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
可见,在战争或粮食短缺的年代,限制酿酒是个相当正常的事情。
而因为古代的生产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粮食与布帛都是作为社会中的定价基准而存在的。在古代史书描述天下大治或者某某盛世时,常会用“斗米至XX钱”作为例子。同时,布帛也是官府征收的正式税之一,也可以作为等价物流通使用,如赏赐或者进行交易时也常见“绢X匹”的记载。
另外,直到今天,酒的定位其实也没有变。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白酒的税率基本都跟奢侈品是同一档的。以中国为例,普通白酒需要缴纳两项主要税收,一是增值税,税率大约是16%,二是消费税,大约是20%左右。此外,还有其他附加税费。总体算下来,一瓶普通白酒的税额可以达到40%~50%之间。作为对比,除高档烟草制品、高档酒类和高档化妆品的消费税税率为50%外,高档手表、高档汽车等其他奢侈品的消费税顶格也只有20%。
至于说:
《商君书》里一边处处强调重农以农为本,却又写到“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
之所以要“壹山泽”,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山泽本身很难管理。对于农民来说,每年种了多少粮食一目了然,就算人跑了地也跑不了,收税非常方便。但是,渔民、猎户的管理难度较高,也无法知道他们到底到了多少鱼、捕了多少猎物,想跟他们收税也不好收。所以,商鞅提出的办法,就是通过“壹山泽”让这些人没法吃饭,只能去种地。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的价值在于其储存时间更长,也方便运输。渔民打出来鱼,不加处理很快就会坏掉,但是粮食放几年、运输几千里也不会坏。对于一个要打仗的国家来说,粮食的价值比肉、酒要高得多。
当然,对于前线作战的将士来说,吃肉喝酒也是必须的。国家一般会通过屯田或者向当地直接采购的方式解决。
对于中国这种在2000多年前就有几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国家来说,用其他地区的政策作为对比是不合适的。供养一直上百万的大军需要的政策和最多只需供养几万士兵的国家的政策是完全不一样的。直到今天,中国也还在反复强调主粮安全,也只有在保障了基本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才可能强调发展其他副业。否则,中国的粮食一旦出现问题,其他国家是没有这个保障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