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不属于“逃费”,“逃”带有主观故意。
一般情况下,高速行驶不太可能从同一收费站进出,但这种测试,不是一般情况。
有些自媒体也搞这种测试,喜欢在一条封闭的环形收费高速路测试,例如北京的六环路。像这种道路,一般转一圈到收费口的时候,收费员大概率会问一下情况,比如你转了几圈之类的,然后根据公里数重新计算费用。
小米这次测试,应该没有走这种路,而是利用高速间的立交实现了一次闭环通行。
这种BUG收费站应该明白,但很难通过程序规避,也很难审核,所以采取了放任的策略,即不收费或者少收费,再通过事后追查的方式追缴。
所以你很难在时候认定,驾驶这辆车的工作人员,当时是否有“故意”或者“明知”的主观意图,也就很难定性为“逃”费。
即使当时他真的有故意逃,你事后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只要他不承认,你也没有证据。
更何况你高速计费本身也有问题,也存在过错。
发布于 2024-03-19 20:17・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