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不足以支持的灵魂,《坠落的审判》 100%剧透,慎入
院线正式排片是3月29日,今天23日(我写这篇的时候是23日),不知道是算什么场。152分钟的电影,670万美元的成本,票房已经3410万美元。拿了金棕榈,拿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不按照电影顺序,按照事情本身的顺序,来写一下这个故事。
女主角桑德拉,他的丈夫塞缪尔,儿子丹尼尔,以及律师、检察官、法官等一众人等。
女主出生德国,为逃脱家庭藩篱,跑到伦敦。男主法国人,在伦敦教书。遇到女主。她的高冷、聪慧,让他痴迷。他呢?按照女主的说法,他一进来,她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是灵魂伴侣,他们是神仙伴侣。他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结婚了。
然后,悲剧就开始了。他们彼此都需要大量个人时间,思考,写作。这是其一。但是,又要开始日常生活,比如要住房子吧,比如要更好的物质生活吧,比如要生孩子吧。结果,家庭陷入高额债务,写书这种事,发表畅销前,屁都不是。教书这种事,不谈收入,人人向往。终于,家庭生活失控,儿子四岁时,丈夫没能及时去接,遇到车祸,视神经受损,近乎失明。
丈夫携全家回到法国山里过日子。一个说英语的德国女人在法国山里说法语,他们在这里度过了7年。在这个中间,丈夫逐渐失去性能力,不过也不介意桑德拉偶尔找其他男人释放一下。每次,桑德拉也会跟塞缪尔说(汇报)。但后来,妻子在外跟一个女的出轨了。没告诉丈夫,这时候他们的矛盾升级。
丈夫的情况越来越糟,本来想山间小屋修一下,有更多时间能写书。写书,一则是自己的事业,一则,是经济需要。但现实比想象的要复杂。翻修小屋又新增贷款,而妻子,却忙里偷闲,出了三本畅销书。他觉得她太过分了,她觉得他自己很失败。于是有一天,丈夫摊牌,把所有的想法说出来。意思就是,你没支持我。妻子也大怒,认为大家都平等,我如果不支持你,怎么会跑到这种山里过日子?丈夫原来的想法是,摊牌,妻子柔情似水,然后人生重启。但没想到,不是这样的。结果打了起来。他之前就开始通过录音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于是,把这段争吵,录音了。
第二天,一位女大学来采访桑德拉,桑德拉表现出了极大的殷勤。甚至有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是桑德拉开始采访女大学生。这时候丈夫在楼上开了很大音量的音乐。桑德拉很隐忍,采访无法继续,儿子带着狗狗出去散步。女大学回去。桑德拉戴着耳塞去睡觉。儿子回来,发现父亲在雪地上,叫醒母亲,叫医生警察,丈夫离世。
法医无法断定丈夫是被击中脑袋后从楼上掉下来,还是自杀?因为物证链不全。于是开始审判桑德拉。
最后几乎把桑德拉与丈夫极为私密的生活彻底公开,儿子回忆起两段重要的场景。夫妻两人为了保持“体面”,不直接把塞缪尔的问题,比如抗抑郁治疗,比如自杀倾向,公开,瞒着儿子。桑德拉曾经说,见过丈夫呕吐,里面有药片。但没有任何证据啊。儿子后来让自己的狗狗吃药,呕吐,回忆起一段事。他曾经在早上,见过小狗满身呕吐味道,半死的样子。他通过小狗吃药、呕吐,身上的味道回忆,应该是他爸爸呕吐后,小狗吃了呕吐物,导致小狗半死(药物作用)。其二,他回忆父亲带他和小狗去诊所看病时,跟他说,小狗很好,但是他终有一天,会离开,要做好准备。11岁的他,认为,这是父亲说父亲本人。
最后,法庭宣布,妻子桑德拉无罪释放。
整部电影,大概130分钟,都是丈夫死后的庭审内外内容。
整个电影,故事本身非常好。因为它在讨论一件事,我曾经被问过的一个有那么一点相关的问题:博士不该享有体面的生活吗?这个故事,有很多矛盾、线索、热点可以讨论,但根本矛盾还是,某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与才华的矛盾。
1930-1950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能过的很好。没什么其他的,就是占比小,整个社会能负担他们的中等偏上生活。他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说的,有足够的个人时间、空间去思考、工作。
但这个故事,影片甚至定位在2017年,知识分子,这四个字本身其实已经消亡了。灵魂、天赋、才华,与社会热情的支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了。影片中说,塞缪尔的很多话,不过是为快进入40岁的他,找借口。这话对吗?这话,当然不能用对错来判断,这话需要从不同的立场去理解。
比如丈夫,他可以事功,那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赚钱。法国、伦敦、娇妻、才女、灵魂伴侣……这背后都是现金流啊。是因为他清高吗?不是啊,因为他要伟大作品,因为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那些喷薄而出的字句、那些撼动人心的话语,倏忽而逝,你不抓紧写,就没了,最后就像费马定理一样,只是在书的空白处写,我已经知道怎么证明了,这里地方太小。然后,就永远没有了(我们假设费马有)。就像那些历史上差点被掩埋的诗词一样,不小心,就永远没有了。这就是才华,这就是伟大作品。它们过了这村,是真的永远没有了。所以塞缪尔才焦虑,才急躁。更不要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体力、脑力都会断崖式的下降,更不要说源源超出常人的创造性工作了。
桑德拉为什么不认同呢?包括电影本身的基调其实也不认同,但是如实表达了塞缪尔的看法(编剧、导演是女性)。因为男女差异啊。就这么简单。女性的耐力和韧性,跟男人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女性,可以完整把家务做完。男性,做不到。这跟从小训练不一样,是根上不一样,包括能量输出方式,包括感觉疲劳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桑德拉在庭审中说,她可以随时工作。在我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我见到的女性,很大一部分,可以随时工作。比如顺手把垃圾倒了,顺便扫一下地。更不要说,随时有空,去写东西,看论文等。但男性不一样,男性需要进入状态,专门去做,完成工作。(大部分,不说各例)因此彼此站在彼此的经验中,剩下的只有矛盾和恶意。女性认为,我非常努力给你创造空间了,你怎么还总是埋怨我?男性认为,你真的要给我创造空间,那些事就不要烦我(基因里的“大男子主义”),不然就是随便说说。
从这个角度讲,这种矛盾,必须牺牲一方。中国传统就是一个出色男性,牺牲女性全家,来支持他的工作。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过去的西方,也是如此。但,现在不可能牺牲女性全家去成就一个男性了。凭什么呢?就像桑德拉,她出了三本书,她平摊了一半的家务和经济支出。这种现状只会让她无法放弃自己的未来。
可是,两人是爱情啊!伟大的爱情,是心甘情愿放弃自我的啊。但这是有条件的,是自己的成就不足以被铭刻啊。如果自己的成就可以带来社会地位、极为优渥的经济收入,乃至更多的人际交往等,那,要不要成就爱情呢?这又回到天赋与爱情了。男人要面对,女人也要面对。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在个人情感价值前的取舍。
所以,伟大灵魂的供养,是非常麻烦的事。常人的肉体不足以供养两个伟大灵魂,并让灵魂升华。
庭审一开始,非常拧巴,这种拧巴,普通人不会遇到。一方面,有庭审本身的原因,桑德拉怕说错话,成为不利自己的证据。另一方面,她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确实非常拧巴。比如在婚姻续存期间,他阳痿,他对她已告知的性伴可接纳。这虽然在社会中不少见,但作为有书出版的夫妻,被公开,她不愿意。公众实际上也未能接受。用桑德拉的话来说,要维护丈夫的尊严。但,实际上这个事,又是个误解。丈夫肯定会这么说,但妻子真的那么做,且做后告诉丈夫,认为丈夫无所谓,那就是真的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她不天真,如果她心机、市侩,丈夫会爱她吗?一体两面,彼此伤害。
影片中夫妻争执中,大量类似的矛盾爆发。丈夫觉得妻子冷漠、高冷。妻子说,她一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人啊。如果不是这样高冷,丈夫会喜欢她吗?丈夫指责妻子在亲密行为中,连姿势都要听她的。妻子一下子就无语了。现实中这样的误解实在太多。大部分男人,不明白女性说的大部分要求,只是过一下,不是原则性的。但男人讨女人欢心,女人一句无心要求,男人屁颠颠的去满足。而恋爱时,往往男人这种无脑满足,又会让女人心生好感,觉得自己一句话,无心的要求,他都能这样满足我,这是真爱啊。而社会环境也强化了这种类似服从性训练的听话要求。
电影最后当然是法庭宣判,妻子无罪。那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呢?你可以说是丈夫中年危机,精神脆弱,自杀。但电影最后,母亲和儿子都说,以前最怕回家(因为爸爸在)。所以,你也可以说,妻子巧妙掩饰了犯罪现场,甚至利用了儿子。还可以说,丈夫对妻子非常恨,要用自己的死,嫁祸妻子,报复她。但所有这些,都是脑子里想的。脑子里想的,与现实不是一回事。这也是电影反复说的。
影片有很多小地方,值得欣赏。比如法国人的脑回路就如法语一样曲曲拐拐。庭审场面,非常好玩。比如11岁说法语的孩子,让人想起法国高考作文题。思辨力远超很多我周围的大人。
庭审结束,律师与当事人庆祝,在一家小中餐馆,用一次性筷子,有小笼包,有对联,喝糯米白酒,用酒盅。这场面,让人想入非非。
当然还有一些小的复线,比如桑德拉与律师的交往合作等。
另外钢琴曲也非常特别,用的是萨蒂的杰诺佩蒂(Erik Satie - Gymnopédie No.1)。在电影《挽歌》(Elegy)中,也是这这首曲子。
3月29日就公演。不过看了也是白看,因为啥问题都解决不了。唯一的结论就是,如果你要过形而上的生活,就要放弃世俗人生。因为古典时代,结束了。你要与一个有趣的灵魂,灵魂纠缠,就不要让彼此的肉体用婚姻纠缠,除非已经财务自由。再进一步,贫贱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