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念戏文系的时候,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看了很多案例。每次当我浏览一些法律案例的时候,都会思考眼前的故事是否适合改编成戏剧或者电影。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对簿公堂的时候,对峙的语言是极为锋利的。毕竟,他们曾经真心相待过,所以知道怎么才能伤害彼此最为直接、彻底。日常生活里也是这般逻辑,最亲密的两个人发生龃龉的时候,往往很难堪。
所以,当我观摩茹斯汀·特里耶(Justine Triet)导演的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Anatomie d'une chute)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就是夫妻之间的那场激烈的对峙。

在妻子与丈夫言语之间你来我往的过程里,整个家庭里最让人感到痛苦的伤口、最难以启齿的隐秘、最不愿再去回忆的记忆,全都被以一种极为不体面的方式抖落出来。这个过程里所产生的巨大的张力与戏剧性,足以将观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拉入到这场关于这个家庭、关于夫妻的审判里面。
在电影文本的语境里,这场来源于家庭内部的“审判”被放置在了社会审判的维度里面,成为了判定妻子是否有罪的一个重要证据。实际上,这场谈话被录音、甚至是被作为证据,都具有一定的荒诞不经的色彩。显然,夫妻之间的这场私密谈话注定会因为大众的注视而走向解构,从而制造出新的面目全非。
当这场“坠楼死亡的剖析”因为始终缺乏有力的、绝对的能够确定审判的证据,所以评审团们急切需要另一个声音——来自夫妻的儿子的声音。故事展示到这里的时候,影像的重心也逐渐从夫妻之间的裂隙转移到了儿子与父母的关系。
对于儿子来说,这个审判的权力显得如此沉重。因为,这既涉及到已经逝去的父亲的真相,也涉及到了如今的、自己的唯一的亲人母亲。
不管是儿子做出终极判定的过程,还是之前儿子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提到的情节,都可以看出儿子在这个家庭里同样处在一个压抑的状态里。一方面,他要承受着父母的争吵、甚至是可能因之而产生的种种暴力与冷漠;另一方面,因为疾病的原因,他必须忍受着、配合着、回应着父亲给予他的过度的关心。而这种“关心”的很大程度,不仅仅是出于父爱,还是出自愧疚。
当儿子作为这个家庭里的最后一块儿拼图拼凑出这个家庭的全貌以后,不由得令人感慨,这个家庭之于夫妻和儿子三个人来说,早已经不是一个让身心放松的避风之处,而成为了一个冰冷刺骨之地。
当这个家庭的一切都被抖落在社会面前的时候,这个案件终于走向了结尾。对于母亲和儿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辛的历程。然而,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经受风雨飘摇摧残过后的“家庭”,是摆在母亲和儿子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能够把家庭、把夫妻关系、把亲子关系展示及分析到如此鞭辟入里的程度,《坠楼死亡的剖析》便值得一尊金棕榈奖。
张雍
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