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邯郸一个13岁少年被3个同学霸凌而死,在2024年的早春,死于铁锹之下,被埋于泥土之中,再也看不到属于他的明媚春光。
作为一个母亲,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看完有关这个少年被害的报道,才知道伤害不是第一天发生。

据说,他曾被关在厕所旁边的“劳动小屋”;被欺辱、折磨、日渐绝望,曾多次想要自杀;在赴死前,清楚这是“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却只告诉家里的长辈是同学叫他去玩。
为什么他不能不去?
因为长期遭受霸凌的他没有任何依靠。无论是家人、同学还是老师、学校,都没有真正看到或者愿意为他伸出一双援助之手。
实际上,他尝试过求助,跟家人表露过不想上学的念头,然而没有得到重视。
其实,如果孩子跟我们说“不想上学”,我们当下就该警惕他是不是遇到了学习困难,或者受人欺负,因为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说不想去学校的。
逝者已矣,不想在这里过多揣测受害者家属当时为什么不对孩子做进一步关心,只想说这样的惨痛教训希望没有下一次。
作为父母,如果孩子不主动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敢直接告诉我们/照顾他的长辈,我们需要从孩子间接的语言或行为中,识别孩子是否遭受校园霸凌。
01 出现非医学原因的身体症状
比如孩子上学后经常出现头痛、胃痛、做噩梦等身体症状,还经常做噩梦,带他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这种情况被成为“心身症状”,是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身体症状。
因为有些孩子遭受的校园霸凌不是显性的肢体伤害,而是言语侮辱、或者社交孤立等比较隐形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有可能转化为上一段讲的这种“心身症状”。
02 不愿意上学
孩子可能会找各种理由不上学,也可能什么都不说,就是态度很坚决地表示“不去学校”,或者提到去上学就很逃避感觉痛苦。
03 表达对学校的不满
孩子可能会说某个同学不好,讨厌某个老师或者说老师不喜欢自己等。如果孩子经常表达学校不好,不想去学校,就有可能是在暗示他遭受了校园霸凌。
04 情绪变化大
比如孩子在家会莫名其妙发脾气或哭泣,有时表现得极度紧张害怕等。有可能孩子在受到校园霸凌时产生的害怕、无助等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所以才在家里或者父母面前“借机宣泄”,突然产生情绪变化。
05 行为变化大
比如突然早早上学或者很晚才回家;以前不爱玩手机游戏,现在很沉迷;或者以前也玩手机但是时间不长,最近开始瞒着家人玩到深更半夜;还有各种找借口频繁要零花钱等。
孩子这些反常的行为,如果不是家庭内部发生大的变化比如爸妈离婚,很可能是孩子在外面或者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行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就说明他应该是遭受到了校园霸凌。
电影《第二十条》,主角韩明的儿子韩雨辰敢于为被霸凌的同学出头,即使受到压迫和伤害也不低头,这种见义勇为很珍贵也值得支持,然而现实生活中被霸凌的孩子是否都能这么幸运?
不一定。
就像我在相生栗子的漫画书《可是你真的真的很可爱》看到她描画的校园霸凌事件组图说的一样:“那些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身边并没有超级英雄。”

真实的鹿道森,没有等来他的救世主。

真实的邯郸少年,也没有等来他的超级英雄。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超级英雄」,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情绪,觉察孩子的困境,并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孩子。尤其是孩子遭遇霸凌时,我们必须和孩子站在一起,保护孩子,震慑恶人。
参考书籍:许标,《青春期关键问题解决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