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个回答

父母如何判断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当孩子不主动说时,该如何识别?

OT_IUQF
65个点赞 👍

在我的初中时代,有一位女生曾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遭到几乎全班同学的孤立和嘲笑。

那时我还因为没有参与这场“霸凌”,依然友善待她,而遭过她一次恶劣的陷害。虽然因为漏洞百出很快被识破,但我因此背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所以即使二十余年已过,我对她印象依然极其深刻。

大约是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某个周五放学,她约我去附近学校的面包房,说想聊聊。

我去了。

她再次为之前的事情和我道了歉。然后她和我细细讲述了被全班孤立、嘲笑的具体心理感受。

她说她一度很抗拒上学。每个清晨,想到一会儿要去上学,就会忍不住躲进柜子里发抖。

我在小学时期也遭受过精神层面的控制型霸凌。这在以前的知乎回答中详细讲过,这里不再重复。简单讲,就是一个女孩子因为“想和我做好朋友”,全方位控制我。起因很简单,我们换用文具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她的尺子掉在了地上,尺子摔折了。

我主动提出按尺子原价双倍赔偿。直接给钱也行,给她一把尺子钱再去文具店随便她挑一把尺子也行……但是我提出的所有赔偿方案都被她逐一否定,她只要一把一模一样的尺子,但是已经买不到了。然后她就说,从今以后我必须只和她玩儿,什么都听她的。不然她就把弄坏她尺子的事情告诉我爸妈。

其实我爸妈对我的教育还算可以,和我的关系也算良好,整体教育氛围可谓民主。现在想想,他们不可能为我不慎弄坏别人一把尺子责骂我,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被吓唬住了。然后被她控制了三年。

那一时期,她对我有诸多不合理规定,比如不能留长发,不许穿裙子。所以原本喜欢长发的我会主动要求剪短发。在我妈妈让我穿裙子去学校的时候,也会拼命拒绝,却说不出任何正经的原因。

我偶尔还会装病。在我真的生病之后,我会在已经康复之后拖延着不想去上学。

除了天然的个性原因,我至今说不出任何为什么不敢让爸妈知道这件事的原因。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我无法理解二年级到五年级的我自己。那时候我只是觉得,把别人的尺子弄坏,是极大的错误。哪怕是不小心。

后来我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震惊得不得了,也非常心疼。她说其实那时候她和那个女孩儿的妈妈很熟,每天接放学都要聊几句。她说那时候她们都只以为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她还说,如果当时我告诉她,她很快就能帮助我解决好这件事儿。

所以其实真的有小孩子在遭受各种形式的霸凌之后,回家不会说。哪怕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并不存在什么大问题。

因为会长期遭受霸凌的孩子,大多本身就内向胆小。霸凌是一种否定,也是一种精神控制,它会让人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被霸凌的孩子,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误。

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之后,大多数会对上学产生抵触。

有的孩子还可能会频繁跟父母要钱、要东西。但是有的东西买回来却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以及据我在高中工作的经验来看,在一段完全平等、自愿的友谊中,孩子整体的精神状态是昂扬的、自信的、快乐的。他们会很乐于和家长提起自己的好朋友,讲述他们之间相处的一些片段或趣事。

而遭受霸凌的孩子,他们长期处在一段不平等的关系中,精神状态往往偏低落。你能直观地感觉到,这个孩子是不快乐的。在家里,他们通常也不会经常讲起自己所谓的好朋友,有些甚至抵触提及。

我觉得,有些事情,要从小预防

与其让别人给孩子洗脑,不如自己给孩子洗脑。

要在孩子能听懂话,能正常交流,并且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时(大概临近上幼儿园时期,不过这只是我个人建议,大家自行掌握即可),反复告诉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帮助你,陪伴你,会永远和你站在同一边。

当然这种告知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渗透到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要让孩子明确感知到爸爸妈妈的爱与保护、陪伴与支持、理解与尊重。要把父母与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具体化,能够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

这是一个孩子面对外界的底气

还要和孩子反反复复地洗脑式强调,特别是那些别人告诉你“不许告诉爸爸妈妈”的事情,要马上和爸爸妈妈讲。因为外人不敢或者不愿意让你的爸爸妈妈知道的事情,绝大多数是不好的事情,是可能对你造成影响和伤害的事情。所以这类事情,尤其要在第一时间让爸爸妈妈知道。由爸爸妈妈来分辨这件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语言一定要变成孩子当时的年纪能够完全听懂和理解的。

我只是说,一定要让孩子记住这件事——别人说不许让爸爸妈妈知道的事情,必须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

当然也要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精神状态。及时关注孩子是否对上学有不正常的抵触,或者会对一些原本不该抗拒的事情产生抗拒(就比如我小时候拒绝留长发、拒绝穿裙子)

同时,在孩子开始交友之后,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首先得是你自己愿意和他玩儿的。不能是你不想和他玩儿但是他强迫你和他玩儿。你和他玩儿的时候,他也不会贬低你、否定你、嘲笑你等等,更不会开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玩笑,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情。

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些社交中的基本道理——

比如,玩笑不是嘲笑

玩笑一定是要让两方都感到快乐,而不是一方快乐另一方痛苦不适或难堪。那不是玩笑,那是欺负人。

也比如,分享不是抢夺。

分享首先要建立在你完全愿意的基础上。其次,分享是一起玩儿,不是他把你的东西拿走不给你玩儿。

类似以上这些叮嘱和社交常识,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孩子能接受与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坚持不懈地慢慢渗透给孩子。要提早说,最好不要等事情发生再亡羊补牢。

这世上绝大多数事情,大人如果不以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明确、反复地告知,孩子是不知道的,或者不理解的。

就像绝大多数孩子,必须要亲眼看到玻璃或者陶瓷一类的杯盘摆设等摔碎一次,才会明白,原来这些东西是会摔成碎片的。

我一位前同事的孩子,也是在亲眼看到妈妈把玻璃碎片和竹签从生羊肉上穿过去之后,才明白这些东西是会扎到人的,还会把人扎伤。同事告诉孩子“因为它们能穿透羊肉,也能穿透我们的肉”时,孩子是一种震惊+恍然大悟的状态。

大人永远要记住一件事儿,就是那些我们以为的生活常识,甚至经验,孩子们统统不知道,是需要大人一遍一遍告诉的。

等孩子上幼儿园或者上学后,也可以经常引导着孩子聊一聊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和朋友之间的交往。

如果孩子表示出连续的、对幼儿园和学校的抗拒,或者有一些让家长感到奇怪的行为或对某些事的拒绝,一定要认真关注。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的精神状态也需要仔细观察,但是在我小时候遭受精神霸凌的三年,我回家后的精神状态没有什么明显异常。但是我不爱多提我那位朋友是真的。所以精神状态有时候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参考,还要结合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以及对诸多细节的观察。

父母对于孩子,常常有一些莫名的本能,或者叫心灵感应。

可能比较偏于玄学,但很多时候确实存在(如果你不相信,就当我没说)

但我觉得,爸爸妈妈们,很多时候,可以相信自己的这种本能。

当你莫名感觉到不对或者奇怪的时候,你可以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让那个念头一闪而过,不要在事情已经变得很严重之后才说“那时候我就觉得不对”……

最近的新闻令人痛心,也让人深刻地思考——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保护的是哪一类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也无法左右他人的思想言行,但一旦我们成为了爸爸妈妈,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愿终有一日,任何一种形式的霸凌,都不再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编辑于 2024-03-23 04:18・IP 属地北京
弦歌缓缓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