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高中。这个问题下有很多答主已经说的很好了,但我仍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补充一些角度,仅供参考。
首先,「不想去上学」固然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判断指标,但它不是绝对的。对于有些孩子,特别是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来说,就算受到了校园欺凌,他们照旧想上学,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学校可以交到朋友,自己很渴望有朋友,很想和某个人(某些人)成为朋友,为此可能需要暂时的忍让,会有些暂时的小矛盾和不愉快,也算不了什么。
是的,很多时候,孩子的视角和成年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成年人当的太久了,忘记了孩子会怎么想。成年人眼中的「霸凌」,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同学矛盾没处理好。(比如一种典型的心理就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你们大人插手。如果某个人告诉了老师,他就是告密者,以后都不跟他一起玩了!)
我并不是在为霸凌开脱。
因为其实大部分孩子的价值观都是正的。假如你问孩子们,校园霸凌该不该反对?孩子们都会真诚地认为应该反对。
假如你继续问:你身边有没有霸凌同学的行为?除了生源特别复杂的初中以外,大多数孩子(正常小学、好的初中以及正常的高中)大概率都会真诚地想一想,摇摇头:没有。
这并不是「有霸凌但不愿意告诉老师家长」,而是「判断标准不一样」。
很多知乎上的朋友并不了解现在的学校管理,不知道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学校有多重视反霸凌的班会宣传,还以为像几十年前的学校一样,对校园霸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的反霸凌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乃至每个月都需要在班会上反复跟学生强调的。除去极少数「天生坏种」,绝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认为,校园霸凌一定要坚决反对。
但社会上的极端霸凌新闻,以及影视剧里霸凌的镜头是怎么演的呢?要么是「霸凌致死」,要么是拉进厕所殴打,扇耳光,拍裸照,伤口触目惊心——这些,才是一般孩子眼中的「霸凌」。
你按这个标准去问:“你身边有没有霸凌?”
那答案当然是“没有”。
(我当然知道新闻一直在陆陆续续地爆出各地极端霸凌的事件,但,不能看总数量,要看比例!相对于整个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还是极少数)
站在大人的角度,就不是一回事了。有些大人甚至觉得,自己家孩子只要在学校受了委屈,那就是被霸凌了。
比如,孩子被排挤和孤立算不算霸凌?在背后被人说坏话,算不算霸凌?
男生之间,因为某些事起了争端,找几个人来对着某个人打几拳,踢几脚,推几下胸口,算不算霸凌?
相比新闻和影视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这些才是校园里更加常见的情况。但一般我们不把它叫做霸凌,叫「学生矛盾」。它和霸凌的区别在于,它的起因不是纯粹的恶意,也不是在众多老实学生随机选了一个去欺负,而是一定事出有因。(不是说有错,而是有原因)
比如说,被排挤,有可能是因为某个学生正义感太强,喜欢主动找老师反映上课睡觉,自习课说话等违纪情况(简称:打小报告),因而被其他学生视作「叛徒」;被孤立,有可能是因为某个学生卫生习惯不好,从不洗澡/洗脚,身上太臭,室友们多次劝告不听,所以大家都离TA远远的……
我在以前的想法中,还记过两件事儿:
一件事是,男生A喜欢到处跟人炫耀他和同年级的某女生初中谈恋爱时亲亲抱抱的细节,传到女生耳朵里,女生鼓起勇气去找他质问为什么要跟别人说,A说“嘴长在我身上,你管不着”。女生回去哭了好几天,暗恋这个女生的另一个男生B看到了,从女生的闺蜜那儿得知了原委,就喊了两个朋友去找A,教训了几句,在A屁股上踢了一脚。然后这个A就直接去找了年级主任,说自己遭受了校园霸凌。
都上升到「校园霸凌」层面上了,学校当然得重视,所以主任直接让B和B的俩朋友都停课回家反省了。

另一件事是我以前在私立学校的时候,班上某个男生上课多次摸女同桌的大腿,女同桌有对象,也在本校,比她高一级。她跟自己对象说了这事以后,她对象也是带了几个朋友来找这个男生,口头警告了几句,推了两下胸口。(这个事是放学后发生在校外,老师并不知情,不然她男友和朋友也得回家反省了)
我想,这些算「霸凌」吗?站在那两个挨踢/挨推的男生角度,突然被不认识的人打了,对方先动的手,好像说是霸凌也说的通。
但这些,我不想把它们归为「霸凌」,因为它们都属于「事出有因」。当然非要说政治正确,向老师反映违纪情况,说明学生正义感强;不洗澡,也是个人自由,不是别人孤立你的理由;那两个恋爱纠纷事件中,女生又不是男生的私有财产,那两个男生凭什么出头?
我不是宣扬「受害者有罪论」,而是,日常校园中的很多学生矛盾确实是事出有因,是有因,不是有罪!它们归根到底,很难分出对错。而这些,才是高中老师日复一日面对的真实的「霸凌」。
它们虽都是学生矛盾,但老师处理起来只要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偏袒某一方,甚至揣测老师是收了某一方的好处所以才偏袒,一顶「面对校园霸凌不作为」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
说完了「伪霸凌」,再说说我眼中的「真霸凌」。
我认为的「真霸凌」,是仅仅因为某个人与众不同,就释放恶意的行为。
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男生给我们班样貌欠佳的四位女生起外号「四朵金花」,虽然没有当着她们的面叫过,但他们私下开玩笑的时候,就会互相说对方和四朵金花有暧昧关系。当时的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但也没有往霸凌处想,就觉得是青春期男生之间无聊的玩笑而已。
但,长大以后才反应过来,这其实就是一种「霸凌」啊!这跟我前面说的同学矛盾不同,这是完全事出无因的。那几位女生人都很好,文静踏实,仅仅因为外貌欠佳就被这样不礼貌地取笑,这对她们公平么?就算男生们是私下说的,但她们也许不会完全没有耳闻,肯定会多多少少留下青春期的心理创伤。
比如我自己当了老师之后,也遇见过班上有那种特别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但因为回答的经常驴头不对马嘴,班上就常常哄笑。有时候老师问:“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班上人就起哄:“XX,XX!”如果老师真的喊了XX,XX刚站起来还没张嘴,大家就开始哄笑了。
我认为这也是很轻微的「霸凌」。因为小地方的高中的课堂氛围常常是「一提问就装死」,所以假如有一个特别积极回答问题的人,TA就是格格不入的,在集体中就容易被视为「异类」。如果是个学霸,次次能回答准确,其他学生就算心里不爽,至少嘴上不敢造次;但假如常常回答不到点上,大家难免就要在嘲讽外加上轻蔑,认为这个人没水平还爱出风头。
但其实,不管人家是真的爱学习还是爱出风头,又与你们什么相干呢?这有点像职场,踏实干活的人看不惯那些爱在领导面前表现的人——但其实,「爱表现」就一定不如踏实干活吗?只是不同性格,不同风格而已,这种课堂上的哄笑,不算一种极其轻微的霸凌吗?
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健全的人,是心智成熟,胸怀包容的人,而不是不能容纳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不同观念的人)。
再说回父母。
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在小孩遭受霸凌之后站出来为他撑腰,而是从一开始,就教会小孩多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巧妙地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小孩在学校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
情商高,平和包容,情绪稳定的孩子,在班级里无论成绩怎样,都是人缘最好的一类。孩子人缘好,不在于孩子多优秀,多开朗外向,而是在于孩子平时与人交流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展现出来的沉稳包容的性格特质。
父母应该思考的是:我应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会被霸凌的人?
我如何教他不开心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我?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身处的班级,各色各样的人,复杂的小社会?他在这个复杂的小社会里,想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事实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从小就卷,在家里又太受重视,反而在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方面很欠缺。人际交往中出现了矛盾,要么一直瞎想,不沟通不表达,憋在心里精神内耗,要么就是用负面的方式去沟通,最后把自己弄到没朋友,还一肚子委屈。
比如一些大学的表白墙上,经常可以看到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就挂人。就算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但能与奇葩和平相处,也是一门艺术。很多学生就算上了大学,还是没学会怎么平和有效地去表达自己的诉求。
父母不要只关心成绩,多跟孩子聊聊天,关心孩子的状态,教孩子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怎么在一段友谊中既坚持做自己又能容纳别人。
不要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再去制止,事前预防永远最重要。
智者见于未萌。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