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曾经的受害者,我想说的是,孩子不说都是有原因的。
小学的时候,我和另一个女生都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霸凌。
那些男生动不动就把我们的笔盒拿去丢掉或者总是抓我们的辫子,最过分的一次是往我的书包里丢了一书包的毛毛虫。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很怕毛毛虫。
我是哭着去找老师的,老师把他们训斥了一顿,就没有下文了。
然后我就哭着回家找我妈了,我妈拿着我的书包,带着我直接冲到带头的孩子家里,破口大骂。
虽然这样挺不文明的,但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此后,我再也没受到过欺负。
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被我妈打过,也骂很惨过,但我依然和她的感情很好。
大概就是因为,我需要的时候,她给我了最大的支持和安全感。

但是我的同学没得说,因为她的父母经常不在家,平时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总是劝她要乖,要懂事,要听老师话,要安分守己。
所以,她只能沉默。
久了,她就不说了。
这都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事情。
在那个当下,我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她都不回家告状。
为什么她要一直受欺负。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支持的,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有人“撑腰”的。
当然,这建立在你没有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的基础上;边界感和规则感是我们要教给孩子很重要的事情,但好好爱自己,正视自己的感受也一样重要。
在学校被欺负的孩子,除了像我这种“显眼包”式的表达,也还是有很明显的外在表现的:
比如回家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书包、衣服凌乱,身体的外伤。
所以,每天回家,和孩子的对话不要从成绩和考试开始,多观察一下孩子的外观,和孩子聊聊一天的生活,趁着晚上做个人卫生的时候,关注一下孩子的身体状况,都是可以很好发现异常的方法。
就看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对待。
而现代社会,除了赤裸的霸凌,更值得关注的还有隐性的社交霸凌。
最近看的这套书特别有感慨。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得表达和正确的处理,社交霸凌更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伤害和更深远的影响,所以,这套书,很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一读,把它做为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全书一共就8册,每一册都薄薄的,但是,每一本的内容,都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
1、《这不是真朋友》
“霸凌者不仅是在操场上抢走你午餐钱的男孩,还有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
-
2、《我同学是大嘴巴》
当自己被传八卦时,该怎么应对?
-
3、《我不喜欢这种玩笑》
面对朋友的过分玩笑,感到不舒服时该如何应对?
-
4、《对不起啦!》
如果不真心,道歉有用吗?
-
5、《别再炫耀了》
有一个喜欢炫耀、贬低你、找优越感的朋友怎么办呢?
-
6、《说个不停的欧文》
提醒表达欲望强烈的孩子,要记得停下来听听别人的想法。
-
7、《班里的小团体》
鼓励孩子接纳自己,做自己,也鼓励孩子要包容多样性。
-
8、《好朋友守则》
再好的朋友,相处时也应该有要遵守的规则。

书的作者之一是国际反霸凌协会成员、芝麻街工作室反霸凌顾问特鲁迪·路德维格,她在自己的女儿被霸凌后,创作出了《这不是真朋友》,并开始走访全美各地的学校,向孩子们普及“关系攻击行为”。
这是一种潜藏在亲密友谊下的情感霸凌;和用拳脚攻击身体的行为不同,有情感霸凌行为的认为你更喜欢利用关系、言语等作为武器。
情感霸凌的常见行为包括担任不限于:冷战、流言、恐吓、羞辱、排斥、取笑等,这些行为可能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极具破坏性;
比如在《这不是真朋友》中,小女孩莫妮卡就受到了“好朋友”的情感霸凌,尽管她们从小就认识,尽管她还以为她们是好朋友;

她因为被朋友区别对待,导致心情很低落,甚至告诉妈妈自己肚子疼不想去上学了;好在妈妈耐心地开导了她,并且和她一起找解决的办法。

每个故事,都“发生”在真实的校园场景,帮助我们了解隐性的霸凌行为;因为太过于真实,所以也能让人很深刻地共情被“霸凌者”的感受。
比如和娃一起看完《我不喜欢这种玩笑》这本之后,娃就直说这不就是我们班里的那个谁吗,他总是这样乱开别人玩笑!
之前我都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远离他就好,但书里孩子爸爸的做法显然更有参考意义。

他发现了琼斯情绪低落后,没有直接盘问原因,而是和他玩起了游戏;
等琼斯的情绪平静之后,才向他了解原因;
当知道琼斯被戏弄后,立刻安慰道:“这不是你的问题,更应该归咎于他的经历。”
这对于被霸凌的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多实例表明,被霸凌者还会陷入自我责怪的情绪,所以向孩子说明这不是他的问题很重要。

然后,爸爸通过游戏的形式教琼斯如何化解这种不讨喜的玩笑;在得知他依然有困扰的时候,就和他一起去找了老师。
老师给了琼斯很好的建议:让他和感觉舒服的孩子一起玩。
所以,虽然作者是外国人,但写的却是孩子们可能面对的共同困境。
在每本书的最后,有提供帮助孩子了解行为边界的注意事项,还有可供参考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讨论;



在书里,也有很多值得父母学习的观点,比如如何改变孩子爱自吹自擂的毛病⬇️

不管是通过亲子共读还是孩子独立阅读,从这些实例里,孩子能更好地识别社交霸凌行为,也能学到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
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到更对孩子可能遇到的状况,学习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的孩子,以此来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和大家共勉。
我是@小多麻麻爱分享
分享实用的育儿经验和靠谱的遛娃攻略;
和孩子一起成长,欢迎关注,一起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