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回答

不仅仅是肢体冲突才叫霸凌,你知道哪些不为人知的「心理霸凌/精神霸凌」吗?

bdjsisnzjsjow
21个点赞 👍

其实,在很多班级里「霸凌」并不会以暴力的形式出现。

大多数人以为的「霸凌」是什么样呢:

几个小混混,在班里里抓住某个老实学生,把他带到没人的学校角落,殴打、侮辱,孩子带着一身伤回家了。家长问怎么回事,孩子不敢承认,说自己摔的。

这其实不是一般学校里出现的常态「霸凌」,只能算是霸凌的一种最激烈情形。

实际上,不只是小城市、边远地区的学校,哪怕一线城市重点学校里,也会出现非暴力的「霸凌」。

这类“非暴力霸凌”常见形式是什么呢?

1.很多时候是老师带头。

别惊讶,我至少在自己上学期间, 在很多的班级学校里都见过这样的现象。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通常会“不喜欢”某几个孩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习较差,理解能力较慢,或者不服从管理,被老师“重点关照”。

比如把课桌挪到讲台旁边,被老师当众调侃,经常下课留在学校。或者当着全班的面进行批评,上升到“智力、家教”等人身攻击。

老师的这种针对,对 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风向标」。

孩子们会迅速模仿老师的口吻、语言,给这些被批评过的同学起外号、调笑、编段子。

在课间把听来的笑话、故事,改成他们的名字,用来取乐,调侃。

甚至假借老师的名义,说:“我听赵老师说,咱们班XX家里捡破烂的。”这样传播污名化的留言。

2.从游戏延伸到日常社交的疏远

办理有些孩子可能体现出和其他孩子的“不同”。

比如爷爷奶奶抚养,所以经常穿着老旧的衣服、套袖等;或者因为身体原因,不参与课件的集体游戏、活动;或者是学习不好、爱流鼻涕、经常请假等等各种原因。

有时候,也可能仅仅是转校生,半途加入班级。

这会让他们一开始,缺少和其他同学“共同游戏”建立社交的基础。

而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分拨”或者“分派”,围绕在几个“孩子头”身边,进行对抗式的游戏。比如沙包、球类、逮人等等。

在这些游戏中,都会涉及“分拨”,其他孩子会主动和这些动手能力较差,或者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疏远。

但体现为的,往往是“游戏规则内”的方式,比如是“要人”的时候,没人愿意要他。或者嫌弃他是自己的队员,希望把他推给对手队。

这种疏远会逐步从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的社交中,大家在课后自由活动会疏远这些“少数同学”,各种自发的集体活动,没人通知或邀请他们。甚至小到上厕所、春游,没人愿意和他们结伴。

3.非暴力的冷落和针对

在通过前面的情况形成了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集体共识后,大多数霸凌会以非暴力的形式,在很长的时期内进行。

比如他们会给被针对的孩子起外号。编造各种流言,像是说她喜欢谁或者身上又什么奇怪的病,家里人是做低贱职业的等等。

有些霸凌是以借助老师的形式来完成的。比如老师问一些实验的志愿者时候,同学会恶作剧的提名并不擅长的孩子来捉弄。

还有一些是长期的以“小打小闹”的形式展开的。比如在这位同学不在班里的时候,藏起来他的文具、课本;在她作业背后用胶带贴虫子;偷女孩书包里的卫生巾等隐私物品。

很多老师或家长,会认为这事孩子们之间的“打闹”,但实际上很可能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捉弄”,而是孩子每天要面对很多人的这类骚扰。

怎么发现这类问题?

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孩子忽然不愿意上学,但又不愿意描述具体原因。

这往往意味着他在学校里会感觉到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不是一件事,一个人带来的,而是多个人一起造成的,甚至是全班的结果。

另一个特征是——缺乏固定好友,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大多数孩子在学生时期,都会有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好友。经常在下课后参加篮球、足球等集体运动,偶尔还会在周末参加同学生日会或自发的其他集体游戏、活动。

如果长期没有朋友,而是自己独来独往,那么家长要考虑是否孩子正在被孤立。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太过度,比如放学就开车接送。让其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其他同学的游戏,反而容易让孩子的社交出现问题。

最后是——文具、个人物品经常丢失

比如孩子经常弄丢文具、红领巾、帽子,甚至校服外套、课本。要考虑是否真的是粗心导致的丢失。

很可能是孩子放学、下课后,有人从其课桌上、抽屉里拿走了他的东西,用来捉弄。这些东西价值不高,又不是当面的暴力抢夺,很多时候老师也不管。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日常沟通。

每天花上半个小时,吃饭或者接送孩子的时候,听他说下学校的生活。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和什么人做了哪些游戏,老师说了什么。

从孩子的语气、描述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他的生活。

而不是傲慢的觉得“都是小孩子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不以肢体冲突形式出现的霸凌,都是长期持续,来自多人,且很难被家长发现的。但这种体验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心理和人生。

所以,希望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习以外,多关心他们的在校生活。尤其要从心理上平等的听孩子讲述,而不是每次听完说教,让他们觉得你是可以分享,给予他们建议的人。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发布于 2024-03-18 19:05・IP 属地北京
也说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