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为孩子准备的事情,是和谐的家庭氛围。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石。
如果是妻子,请欣赏你丈夫身上的优点,鼓励他,支持他,帮助他逐渐成为一个更好的男人、丈夫和父亲。
男人往往需要鼓励,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是丈夫,那么用语言和行动去表示对妻子的关心,去温暖她,感谢她为家庭做出的付出。
女人需要被爱,才会变得温柔贤惠。
夫妻之间能够做到以上两点,这就是一个『成长型家庭』,两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我不是说家庭中不能有争吵,为了琐事争吵,是所有『共同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夫妻都会经历的事情。
但是『爱、尊重与彼此成就』为内核的夫妻关系中,争吵是磨合的一部分,是打磨夫妻关系的砂轮。
在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出生的孩子,就具备了健全人格发展的基本条件,这种土壤的培育,对于小树苗而言,非常重要。
第二件事情,在孩子婴儿期,进行大量的互动和对话。
大量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表明[1],从婴儿半岁开始,特别是8-10个月的时期,外部认知刺激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更早期方面,对于婴儿出现的眼神、情感表达和注意力都对于后期塑造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一个理论叫做『婴儿目光跟随』,通过指向图文的互动,对于文字与单词的学习有很直接的意义。
因此,虽然孩子出生后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说,但是大脑的成长和相关认知区域的功能建设一直在飞速发展。
第三件为孩子准备的事情,是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类似于一种精神世界的『生长激素』,拥有了阅读习惯的人,必然会形成『成长型人格』。
但是有许多家长误解了『习惯』二字,就给孩子每天布置『阅读三十分钟』的任务。
这其实是错误的。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这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多数小朋友,这是『扼杀阅读兴趣』的快捷方式。
家长在阅读习惯的引导方面,要扮演『分享者』和『示范者』这样两个角色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家长扮演的是『司令员』的角色,自己也不看书,也不懂书,下达完一顿指令后,自己就可以刷手机追剧了。
这种操作,是无法培养出一个爱看书的孩子的。
读书并不一定要形成规律,你可以选择『脉冲式』读书,就是碰到一套孩子喜欢的书,可以让他持续看,不中断,不打扰。
晚一会吃饭也可以,晚一点睡觉也没有问题。
让他充分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会让孩子体会到『阅读时进入心流』的状态。
不强压孩子去阅读他不喜欢的书。我国的读物分级工作做的很不到位,很多『家长认为好』的书,其实并不适合孩子。
学前多看绘本,此后逐步过渡到文字书。我当年给孩子买绘本,不是去的书店,而是在1688批发,一次买50本。
你可以不让孩子形成『定时定点的阅读习惯』,但是要让他孩子尽早成为『体会过阅读心流』的人,这种美妙的感觉,会成为一颗种子,一颗他以后开启大规模主动阅读的种子。
让孩子体会阅读心流这件事情,最好在小学四五年级以前就做好。
第四件要准备的事情,是家长要学会和孩子道歉。
很多家长从来不会跟孩子说对不起,仿佛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个圣人。
在我小时候,父母道歉的方式顶多就是——叫你去吃饭。
多数情况下,我对孩子发脾气,甚至咆哮,都是有原因的,但是冷静之后,我还是要向她道歉。
这是生活,家长不是圣人,给孩子道个歉,不会减损自己的权威,反而会增加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因为,勇于认错和改进自己,这也是值得孩子去学习和模仿的行为。
最后一件事情,家长要提前准备好如何扮演未来的人生新角色。
现在很多孩子从初中就可能开始住校了。
家长和孩子的朝夕相处阶段,可能在12岁,最晚15岁,就变成了每周两天,而且孩子周末回来还都是学习任务。
家长的身份,其实从过去的监护人角色,要慢慢转变成『信息提供者』和『建议师』。
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需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决策,让孩子自己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时候,是生活在『父母的生活框架』之内,而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就要开始生活在『自己的生活框架』之内。
这种转换,要在孩子小学五六年级的阶段开始准备。
家长要慢慢放权,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怎么安排,给出建议,而不是命令。
这种放权的效果,取决于亲子关系的好坏,如果亲子关系很糟糕,孩子心底里也不敬佩父母,那么放权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18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认知水平、探索欲望、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都已经定型了。
因此上面几条,基本上要在少年期做好,等到考大学的时候,都已经太晚太晚了。
培养孩子就像冰壶运动,前期要瞄准方向,要小心翼翼扶正,陪伴滑行,然后才轻轻放手,此后孩子的人生轨迹,大概率是不会跑偏和出界的。

参考
- ^Infant Communication and Subsequent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from Low Income Families: The Role of Early Cognitive Stimula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3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