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写过一个“伪城镇化”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可以完美契合这个问题。
尹艳林说:基本需求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只是受政策和价格因素影响,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投资性需求仍在犹豫观望。
可是问题来了,刚需,改善需求,投资需求都在观望,在等待,那么大一个群体,到底在观望,等待什么呢?
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地区的购房限制都放开了。
首付比例除了一线城市也都降到很低了。
现在就是等着贷款利率慢慢往下降,但是这个也不会一下子降到底,每年降一点才是正常的。
所以,这些人到底在等什么呢?
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
刚需,压根就没在等,贷款利率再低他们也买不起房,首付都不够,怎么买。
改善需求,这个群体是真的在等房价跌下来再买。
投资需求,这个群体是在等房价暴涨他们才会买。
所以你们看,这三类群体,真正有希望买房的,就是改善群体。
所以之前重庆房产税政策,才把大房子的税率降低,让人们更愿意去买大房子(重庆房产税率调整,豪宅税率统一降至0.5%。提高免税面积,这样改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不用再交房产税)。
所以广州才放开120平米以上住房限购。
这些城市早就想明白了,唯一能指望的,现在就是改善群体。刚需早就买不起房子了。
就跟生育率的问题一样,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有孩子的群体继续生二孩、三孩,那些不生孩子的,真的就是一胎都不生。

所以指望刚需再进城买房,提高城镇化率,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们还按照这个思路去制定政策,方向一定会走偏,会错过重要的政策机遇期。
刚需为什么买不起房子?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房子确实太贵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工作岗位不能由人们去选,都是哪里有活儿干,人跟着去哪儿,固定工作地点的工作,会比较少。
我在之前那个回答里面写过:
有就业岗位的地方,才有人买房子。
因为有就业岗位的地方,才有生活。
就业就是一切生活的中心,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生存问题,永远是一切的中心。
在人类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的时候,他们也知道聚居地不能离水源和食物采集点太远。
采集食物和水、捕猎动物,寻找安全隐蔽的住所,这些才是人类祖先生存的核心。
近代社会以来,其实这一点也没有变过。
比如美国那些流浪汉,他们也会去打听哪个州对流浪汉的福利政策好,哪个街区发放的免费餐食好吃。
刚需群体,要想让他们进城买房,他们在城里必须能找到能养活自己,还能还得起房贷的工作,就这样的工作,现在都没那么好找。
所以工作的问题不能解决好,购房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
这就是根本问题。
但是就业这个事情,非常难处理。
就业问题的难度很大,比怎么把房子卖出去的问题难度大多了。
所以我反对专家的说法,我们的城镇化率,未来提升的难度会很大,住房刚需未来会越来越少。
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主力购房人群,就是改善和投资客。


挖掘被忽视的经济数据,解密被隐藏的金融真相。
我是水又三人禾,持续更新经济,金融方面干货,求关注。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麻烦轻轻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