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表示城镇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较大,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5个点赞 👍

到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而自部分二线及三线城市以下,充斥着大量的“伪城镇化”现象--既不能安家、也无法稳定就业。而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全国范围的合理平均城镇化率在70%。超过70%,“城镇化”的边际效用就开始下降、边际成本就开始上升。

考虑到我国人均收入低下、人均占有的资源不足的情况,我国的有效城镇化率已经不多。而且人口存量甚至已经开始下降。

大范围的无效城镇化,使得以房地产和基建等固定投资手段为驱动方式的土地财政循环体系中,“左右侧翼循环”--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彻底死机。具体表现:没有足够购买力的人群形成的看似巨大的市场规模,无法吸引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型企业的进入。叠加很多地区又没有有效的产业布局,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数量,因此又无法吸引和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人口:

这个过程中,仅仅完成了住宅性房地产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看似”城镇化,实则都是没有投资收益依靠债务驱动的投资项目,目的仅仅是为了拉高当地的经济总量-- GDP。这也是中国各级别城市提升经济总量的惯用方法,哪怕经济下行已经如此明显的今天仍在大范围使用:

基建投资已经超过疫情前的平均水平

同时造成,国内低下的真实人均收入无法支撑高附加值的科技型和高端服务型产业。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型制造业的投资总额,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下降的首要原因:收入太低,无法形成真实有效的市场需求/供需关系:

问题就在这,就业->收入->需求->产业->就业,这已经是个死循环。

无效城镇化,还造成了另一个不怎么被提及的战略性问题:三农。最明显的就是在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农村壮年劳动力人口的数量:

2022年底,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4.11亿,其中乡村人口下降至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8%;近20年,中国乡村常驻人口不断下降,未来5-10年,农村人口还将快速下降。

人口结构方面,年龄不断上移--老龄化严重。据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对两万多户农户的观察,我国务农一线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务农劳动力占到了1/4,预计5-10年后,这批农民也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年轻一代却几乎无人补给。为什么?因为务农收入太低。

现在很多所谓的委员/专家建议,要么是提出者无法理解相关问题的整体现状,导致即便实施了也未必有任何效果;要么就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窗口期,只能增加“支出”总量;还有一种则由于信息不对等,使“建议”本身被附加了某种“道德光环”,而真相与表相则完全相反,这种最可怕。比如董小姐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升至10000元/月”、原中房董事长孟晓苏的“应该开征房产税,再不征对老百姓太不公平”。

这次两会给人的上述感觉愈发明显。

编辑于 2024-03-07 17:31・IP 属地浙江
35号庇护所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