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老牌发达国家,小国家就不说了,比如英国,德国,法国大部分在75%至85%,取个中间数80%,基本可以作为城镇化率的实际最高值参考。
我们目前的城镇化率,2023年是66.16%,距离80%的高值还有14%的空间。2010年我们的城镇化率是不到50%,49.68%。
依简单计算,也就平均每年1.3%的速度增加,达到累计14%的速度,也就是还需要11年左右。
快速的城镇化增长到了70%以后就会放缓,中国所有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就会降下来,这就意味着“十四五”非常关键,“十四五”末就会达到了70%的城镇化拐点。
所以在这个时期开发企业拓优转型的关键时期就是这五年,能不能转这五年非常关键,因为还有过去的优势,以及面临新的发展。
另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各种保障条件和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差异的缓解以至消除,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部分乡村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意愿下降,特别是乡村振兴包括脱贫攻坚取得成就以后,有一部分人还愿意留在乡村,所以乡村户籍人口不愿意离开乡村,这也是影响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
最后,都说我们离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10来个点的空间,所以地产大周期还没完。其实没那么乐观,并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了。
想想看,观察一下自己周围,还有多少真正想进城的人没进城呢?很多现存的农村老人是不会再进城了的,等他们未来过世了,这部分的城镇化率会自然上来几个点的。
可以这么说,之前的快速城镇化,上半场以农村人口进城提升城市化率,下半场以农村人口减少提升城市化率。
当然农村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想进城,但是由于现在的房价实在难以满足他们的心愿,他们只能优先让后代进城,这也是现在农村大面积留守老人的原因。但留下的老人,这辈子是难进城居住了,已经贷款买了房的,也不会再回来了。
叠加现在国家在搞的新农村建设,不就是为了留住农村的人才不再外流,在原地创造价值。因此这部分也会抵消部分城市化率的提升点数。以上这些都属于被动城镇化率,对经济贡献几乎为零。
其实,过去30年地产产业链推动着国内经济发展,随着地产周期徐徐落幕,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碳产业将承担新的使命,对应的新基建,新能源等将成为新的发展引擎,驱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进。
也就是今后应该是大力拥抱碳周期大时代,地产周期末期,希望还有点,不会太高,就让它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