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一直都说,那些整天在那里一惊一乍,什么三战四战五战的人,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整天妄想点没有的事情。
判断会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方法很简单,直接看军费占比就行了。
前段时间,北约宣布2024年十几个成员国的军费会达到GDP的2%。法国宣布军费将在2025年达到GDP的2%。
军费占GDP的2%,意思是这个国家拿出总生产力的2%用在军队建设上。剩下的98%用在经济发展上。二战期间,日本军费几乎占GDP的100%,也就是说全国人都在为战争工作,整个国家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是在为战争服务。国家打仗,生死存亡关头,全体人民都为战争工作,军费占GDP的100%,也是合情合理。相比之下,即便没有半点常识也能看出来,2%的比例是很低的。
有的国家战争期间,军费会占到GDP的百分之八十、六十、五十。没打仗,但战争风险比较大的国家,军费会占到10%左右。
现在的正常国家,没打仗,打仗的风险也很低,军费通常在3%左右。
前些年美国总因为军费问题和欧洲盟友吵架,就是因为德国这些国家军费出的太少,只占GDP的百分之1点几。美国想让他们提高到3%,他们死活不干。问题是美国的军费占了GDP的3%,他们还是盟友,真打起来得拉上美国,摆明了欧洲人是在薅美国的羊毛。现在有俄乌战争的刺激,这些欧洲盟友才扭扭捏捏的把军费提高2%。
中国军费则只占GDP的1.7%。
军费是按比例算的,拿钱数说事儿是没有常识。王思聪有钱,哪怕吃500块的早餐,都属于简省节约。你月入3000,吃50块钱的早餐,那就属于挥霍无度。这得按比例算,不能说他吃500块的早餐就是挥霍,会吃破产,你吃50块钱的早餐就是简省节约。
某些人整天一惊一乍,这个要来打他,那个要来打他,唇亡齿寒,他又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都属于自己吓自己,自作多情,自我幻想。
看看各国的军费占GDP的比例就能明白,现在国际整体局势是相当缓和的,即便俄乌那边还在打。中国军费占GDP的1.7%,欧洲占2%,美国占3%,都是没准备打大仗。真想打,必须要提前增加军费,先扩军建设两年才能真打。所以爆发大战之前往往都是军备竞赛,军费增加到GDP的百分之十,甚至更多。军费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层决定的,他们没有打仗的计划,同时也判断不会有人来打自己,才能把军费占GDP的比例定得这么低。
军费占GDP比例低,反过来也能说明这个国家的最高层既不想打别人,也认定不会有人来打自己。打还是不打,完全可以通过军费占GDP的比例看出来。紧迫还是不紧迫,也都完全能看出来。
不讲数据,闭着眼睛喊,今天要打,明天要打,没有意义。某些人喊了一辈子打,一辈子没打,他都没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问题。高层把军费定得低是认为不会打。底层天天喊打。高层的判断准还是底层的判断准,这不还是1+1的问题嘛。
俄乌战争之前的几年里,俄罗斯的军费占到了GDP的5%以上。别看他军费总数不多,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3倍,是美国的1.6倍。俄罗斯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战争之前他的部队就是100多万人,相当于中国1000多万人的部队。说明俄罗斯憋着打乌克兰,或者想打别的国家已经很久了。
只不过他以为100万的军队,占GDP5%的军费,打仗够用了,打起来才发现根本不够用。
从北约的军费上也能看出来,这些国家现在依然没拿俄罗斯当回事。今年、明年才慢吞吞的把军费提高到2%,已经是对俄罗斯的最大尊重。他们认为占GDP2%的军费足够保障自身安全。从军费上能看出来,他们没什么危机感,事情在他们眼里根本没多严重,而这么判断也没什么问题。
今年、明年才能达到GDP2%的军费,他也不可能来打你。别怕,把心放肚子里。占GDP2%的军费,看着像是要跨海过来跟你玩命的样子吗?啥时候双方军费超过GDP的5%再喊也来得及。
不过话说回来,军费占GDP1.7%、2%、3%的这些国家,潜力是很大的,都还没发力。真想打大规模战争,都要提高到10%,动员几百万上千万军队,场面非常壮观。
但俄罗斯几乎没啥潜力了,因为他开战之前已经军费占比已经比别人高很多了,真打起来还得再翻多少倍。战争之前俄罗斯军费占GDP5%的数据是比较准的。打起来以后,俄罗斯讲的越打越有钱,以及其他的数据、军费,只能当笑话看。
并且俄军的数量,在开战前,其实已经是打世界大战的数量,已经接近极限了。
俄乌战前俄军总数100多万,美军150万,中国军队200多万。看似俄军人数也不算最多,但要知道,美国人口是俄罗斯的2.3倍,中国人口是俄罗斯的10倍。法国人口是俄罗斯的一半,法军24万,不到俄军的四分之一。英国人口和法国差不多,但英军更少,只有15万。
如果按人口比例算,俄罗斯的100多万军队,其实相当于中国1000万、美国350万,英法的50万。按人口比例算,俄军人数实际上是美军和法军的2倍多,是英军的3倍多,是中国军队的4倍多。
中国军队现在200多万,要是达到俄罗斯的比例那就是1000万,中间还有700多万的潜力。真打起来,只要达到俄罗斯战前的比例,就还能再动员出来700多万的部队。
中国军队1000万,这明显才是打世界大战的数量。现实的中国军队200多万,也明显是和平时期维持个最低局面的数。而战前和平时期俄军的100万,对应的其实是别的国家打世界大战的数。他如果也像其他国家那样维持个最低局面,应该是三四十万才正常。
也就是说俄军战前的100万,其实已经是打世界大战的数,已经接近极限了,打起来以后再想大量增兵很难,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其他国家准备打世界大战,稍微动员一下,按人口比例可以达到俄乌战争之前的数,像中国动员1000万军队,很轻松。
军队的人数通常分两个大档:和平时期最低限度和战争时期最大限度。之前中美英法军队的人数是站在最低限度的档上,俄军自己站在最大限度的档上。如果需要,中美英法的军队可以再增加几倍,但俄军不行。
况且,现代战争打的是生产力。
想长久维持现代战争,得几十个老百姓养一个兵。
一个炮兵按下按钮,几十枚火箭弹就打出去了,他一天按三次钮,这些火箭弹需要大量的工人在后方生产。现在都是自动步枪,哪怕一个最普通的步兵,一天轻轻松松打出去几百发子弹,扔几十颗手榴弹,这些也需要大量的工人在后方生产。士兵的衣服,食物要有人生产。防护、通讯装备也要有人生产。药品要有人生产,还要有医生、护士救助。得有公路、铁路、飞机的人员运输,枪械、大炮、坦克、飞机、导弹都得有人生产。
正常来讲,最少需要十几个后勤人员才能保障一名士兵作战,但这十几个后勤人员不包括工厂的生产人员。林林总总全算下来,想保障一名士兵作战,整个社会需要出动几十个人。算上老弱病残,行政、科研、教育、艺术这些不能干活的,整个社会想保障一名士兵作战需要100个人。
现代战争,前线怎么打是小事。后方的工厂、科研单位才是真正影响胜负的。后方提供足够多、足够先进的武器是关键,部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把弹药打出去。俄军和乌军在前线厮杀也是小事,真正影响胜负的也是后方。问题是俄罗斯的后方是他自己,乌克兰的后方是整个西方世界,连巴基斯坦的军工厂都在给乌军输送炮弹,俄罗斯是必败的。
按100个老百姓维持1个兵,粗略的算,中国军队的上限是1400万,美军330万,英法68万,俄军140万。
战前俄军已经100多万,后来他又抓了30万壮丁,赶着打赶着抓赶着往里填,俄军总是一直维持在100多万,没有再增加,因为这是他的上限。
俄罗斯可以把部队扩充到300万,1.4亿的人口抽出来300万能打仗的青壮年不是问题,但这就是不到50比1了,后方干活的少了一大半。现在前线俄军的武器已经严重不足,后方干活的如果再少一半,300万人恐怕连莫辛纳甘都不够用。
美国2年总计援助乌克兰1000多亿美元,大约每年六七百亿,2023年美国GDP27.37万亿。你1年赚了27万3千零700块,掏700块帮朋友能有多大影响?更何况这700块还是用来消耗对手的。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只占GDP的千分之2.5,怎么可能把他弄破产。每年拿出千分之2.5的力量打击一个主要对手,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难得的划算,做梦都能笑醒。
要用数据说话,闭着眼睛喊空话,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