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以前,大清要灭亡其实很难。
预备立宪之后,各地的立宪派已经明显压过了革命党,可以说,那一段时间是革命党最艰难的时间。
慈禧去世之后,只要清政府按照预定计划颁布宪法、召开国会、组选内阁、成立上下两院,一战开始后,在英美日的压力下倒向协约国,清朝可以很轻松的躺到二战。
要说清政府假立宪,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我以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资政院和咨议局可是实实在在发挥了议会的功能的,资政院可是通过了剪辫法案和禁毒法案的,咨议局也有弹劾地方督抚的案例,清政府想搞的,明显是一个类似德日的二元立宪制。
直到载沣搞出了一个抽象的“皇族内阁”.......
可以说,灭亡满清的最大功臣就是这位末代摄政王。
——————————————————————
9月19日
没想到这个答案会引来这么多关注,那我再来说一下清朝预备召开国会的时间吧。
1908年8月清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核准宪政编查馆拟定的九年为期,逐年筹备宪政,期满召开国会。
原本计划于九年后,也就是1917年召开国会,但由于立宪派的数次请愿,1910年10月,清庭迫于压力,同意缩短立宪期限,即时设立内阁,明年召开国会,定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
1911年5月,载沣任命了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内阁成员多为原来的军机大臣,主打一个到岗就上任(其时军机处已经裁撤),这个内阁,便是导致清朝最后灭亡的“皇族内阁”。
最后再贴几张清朝国会大厦的效果图吧,姑且也可以算是清朝真立宪的一个佐证

清朝国会大厦方案透视图

清朝国会大厦方案剖面图
清朝国会大厦仿照德国国会大厦设计,有三个议事大厅,建筑中部的议院厅面积最大,为八边形,可以容纳1550人开会。右侧为众议院,左侧为参议院。预计投资500万马克,占地面积为德国国会大厦的两倍多。

德国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
清朝国会大厦由德国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建造(青岛天主教堂、北京正阳门改造工程以及诸多青岛北京建筑均由此人设计)
该建筑在清朝灭亡前已经动工,民国成立后,由于财力紧张,为了补偿罗克格,民国政府特批50万马克,在清朝国会大厦的地基上,建造民国临时国会大厦,由于资金问题,临时国会大厦要比原本设计的清朝国会大厦小了许多,结构方式也要比原来简单了许多。
下图为民国临时国会大厦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