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预期增长5%,是一个稳妥的目标,实现的压力不会太大。
但是,排除对民众信心的影响,我认为GDP增长率其实不重要,能实现多少也不重要,最终实现2%也不会让中国崩溃,8%也不会将中国拉出目前的金融困境。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GDP增长率的高低,而是金融系统的失衡。
地产行业为过去的暴涨买单,大幅降低引发资金链断裂。
民众资产的蓄水池主要就是地产,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给民众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
这导致银根大幅宽松的情况下,民众的信心反而降入谷底。一般性的消费反而不太受公众情绪的影响,社零总额并不难看——因为民众并非真的没钱,只是心理预期过于悲观罢了。所以民众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信心不足影响的主要是投资和具有投资性质的消费,比如购房,比如投资股市,比如创业。
由于美元利率的高企,导致人民币汇率因供需因素和预期心理严重低估,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在通缩,但汇率却处于低位。
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幅通胀,但汇率却处于高位。
这单纯从价值分析上是说不通的。
通缩国的货币对劳动力的购买力加强,理论上汇率应该上升。通胀国的货币对劳动力的购买力在下降,理论上汇率应该下降。
因为两国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可能短期内有剧烈的变化,所以这种汇率上的不适配必然导致贸易平衡被打破,理论上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会因为汇率的下降而大幅上升。
而中国产品出口增加反过来会导致人民几点汇率上升,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但是欧美的制裁和贸易壁垒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借道第三国的流通费用),以及美国利率高企导致的资本集中,压制了这一现象。
这种强烈的不平衡让中国的经济看起来很艰难。
但是,单纯从经济角度,这是不合理的。
中国的产业升级很顺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上升,没有理由陷入目前的困难的。
我认为真实的原因非常特殊:
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和金融攻击恰好遭遇了中国的房产地泡沫破裂期。
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泡沫破裂期必然同时也是政府债务危机暴发期。
也许这是一个巧合,也许这是美国刻意选择的时间点,但无论如何,这个重合让美国对中国的攻击显得似乎有了一些底气和胜算。
不仅仅美国政客增加了全面压制中国的信心,很多美国的经济学者似也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唱空,对美国的前景乐观起来,他们觉得可以趁中国病,要中国命。
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先崩溃,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那美国就可以低价进场收割了,这种收益将远远超过加息付出的成本。那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不平衡就被抹平了。
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我认为美国上下的乐观心理,有点儿高兴得太早了。
目前中国应对通缩的政策是比较保守的,仍然是从经济角度进行间接刺激那一套。 在民众信心极低的情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好,反而导致巨额资金空转。
但实际上,治理通胀不一定有办法,但治通缩一定有办法。
确定,一定,及肯定。
只要全民发钱,就一定会跳出通缩的。
一定有朋友会问,你这什么狗屁计策,想学蒋光头吗?不知道发钱会导致钱成废纸吗?你发了钱会导致物品价格上升,最后民众会变得更穷。。。
朋友,你忘了发钱的目的是什么了?
发钱是想让老百姓变富吗?当然不会,谁会那么天真呢
社会财富与钱无关,你印一万亿亿的钱,或者把所有的钱全部销毁,都不会改变一点点社会财富总值(如果我们忽略纸币本身的物质价值的话)
发钱的目的恰恰就是让钱不值钱,这不就是通胀吗?
通长上来了,地产价格就稳住了,一二线城市甚至几乎会重拾升势。地方及公司债问题也会大幅缓解。通胀导致消费品生产业和服务业利润大幅上升,民众有钱了,信心也上来了,一切又理顺了。
扣除通胀的增长率可能仍然不好看,但这不重要。
世界工厂目前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产能不足,再进行简单的规模增长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就算实际工业增长率是下降的又怎样?服务业的繁荣就足以让GDP增长率看起来很好看了。
通胀导致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大幅增长,也会很好看。
一乱百乱,一顺百顺。
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我觉得大约是目前还没糟糕到那一步吧。
毕竟那怕是全民发钱,也会重构社会财富的比例,必然会导致某些不公平现象,破坏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2024年美国不出意外会进入降息周期,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会缓解,只要事情开始出现向好的趋势,那发钱这种非市场化的强力调控手段就是不必要的了。
全民发钱是一个保底手段,不到万不得以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动用。但是,考虑到中美对抗的残酷性,如果,万一形势恶化的一定的地步,我是建议大胆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