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统的汽车产业界(注意!传统的)对中国汽车是有现实的“恐慌情绪”的。有一个逻辑是,美国的汽车传统产业界将中国新兴汽车产业(主要是新能源,也就是所谓的Plastic vehicle)视为特斯拉冲击的“衍伸影响”,暨“创新的”,与“传统截然不同”的一个新兴产品(TOYS)。
在美国的同志可以评估一下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对于传统汽车产业的“冲击性”。美国传统的车企认为,中国的产品本质上与特斯拉是趋同的,暨“新能源”,“互联网化”及“低成本”的。在这种新兴产品和服务逻辑的冲击下,美国传统车企其实缺乏“现实的应对手段”。
其实想想就能明白,传统美国车企,反对激进的新能源,反对激进的环保手段,在他们看来,有什么比猛禽F150和Silverado这样的产品更能展现美国人选择和爱好?而美国不断爆发的劳工潮,例如由于去年爆发的,由UAW(全美汽车工会)的掀起的“Stand-up Strikes”,迫使美国三大汽车巨头( Ford,General motors,及Stellantis)最终妥协并提高员工福利,导致了最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经营成本,更加深了这个趋势。
这样的美国车企如何和新能源竞争?而中国电动车在海外的销售,更是便宜的让人发指,即使美国现在针对中国发布了“高关税”。
实际上参考中国电车的廉价成本,美国车企在价格上还是难以与中国电车进行竞争。毕竟美国人是经历过1970年的丰田冲击的,他们深刻的知道,即使竞争对手的产品看起来是那么“粗糙”,但他们一旦在美国落地生根,就难以再赶走了。因此,不能小瞧任何对手!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逻辑,美国传统车企,视特斯拉为“离经叛道”的产业竞争者。美国车企可以考行政命令和关税去对付中国汽车,但是他们对付特斯拉的手段就极其有限了,这毕竟是美国自己的公司。但是,特斯拉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全球领域与中国电车进行竞争,实际上在各个全球市场(不论在中国还是欧洲),特斯拉都已经通过改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被迫的”去应对中国汽车的“冲击潮”。这里的反向影响是,当美国特斯拉不得不应对的降价和产品升级的外部压力和提高竞争力的时候,他会同时增加在美国国内对于传统车企的“威胁”能力,进一步压迫他们的市场。
所以,阻止中国车企在全球的成功,已经被视为针对中国的一场“全球化层面下的全面竞争”了。
也因此,拜登希望在针对中国车企的问题上“做的更多”,“走的更远”。而这个时候,“国家安全”就是美国百试不爽的一个法宝了。
其实这个事情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中国大陆那些曾经指责“不让特斯拉进入敏感单位”的简中批评者们该如何评论睡王的“国家安全考量”了。
因为基于美国国务院的说法,美国在“人工智能”,“芯片”(也包含汽车芯片),“互联网”等层面拥有针对中国无可辩驳的优势。那美国国务院为什么要针对这个“低端”,“低技术”的竞争对手制定比对手(中国)还要严苛的“国安标准"呢?“技术绝对领先”和“市场绝对封闭”这两个假设中,总有一个是真的吧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