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拜登称将对中国汽车采取「前所未有行动」,出于「潜在国家安全风险」,如何解读这一发言?可能带来哪些变化?

搜狐新闻
35个点赞 👍

时代发展太快了,去年前年我说过的一些“暴论”,现在看简直是保守了:

我从两年前就开始说,欧洲各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必将转向贸易保护:

汽车产业关系重大,带动就业岗位众多,世界各国本身就有大量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
当年海外巨头在中国高速扩张,借助中国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当然可以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
如今日德法等传统巨头陷入路径依赖,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中反应迟缓。
这些巨头不仅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更面临中国品牌反攻本土的危险,必然甚至已经顺滑转向贸易保护。

结合最近大众要求销毁进口ID 6的事件,趋势已经再明显不过。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我没提美国,是高估了特斯拉和美国的汽车工业,也高估了美国的节操。

这么看还是马斯克说的是大实话,“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能干掉世界绝大多数车企”

虽然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还找补了一句“特斯拉除外”,但说实话,就特斯拉目前的表现,相当程度上也是依赖先发优势和美国的贸易壁垒。


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的美国,早已不是二战后工业实力如日中天的美国了。

嘴上虽然还喊着“自由贸易”,但实际上北美市场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反倒是海对岸的国家一直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部分领域已经堪称全球最开放的市场。

时至今日,大多数行业、大多数领域,实质上已经是某东亚大国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


严格来说,美国过去十几年间也不是不开放市场,而是有限度、有选择的开放。

面对墨西哥和拉美后院的一些国家,美国还是很愿意开放市场的,当然前提是对方大量关键行业也要向美国开放。

面对有驻军、关键企业有控股的日韩台,美国总体上也是相当放心。

曾经美国与欧洲也是比较紧密的,然而近些年连这点关系都维持不太住了……


而面对某崛起的东方大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美国当然无所谓,可其他的领域真的开放么?

从手机到汽车,从光伏到通信,从高铁到航天,但凡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社会价值的领域,美国哪次不是对我国重重提防层层围堵?

以手机为例,美国市场基本上被苹果三星几家大厂瓜分,这么庞大的市场国内厂商不想进吗?

还不是人为的贸易壁垒,进不去啊!

美国对华为的无理制裁,现在绝大多数都听说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制裁正式开启之前的2018年初,美国就通过行政手段阻挠中国科技企业在北美的发展。

华为一度雄心勃勃的计划进军北美市场,更曾经跟AT&T达成合作意向。

然而随后不久美国18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叫停了美国运营商与华为的合作。

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由运营商高度把控,绝大多数新机销售都是合约机。

在被切断与运营商合作后,华为实质上已经被美国市场排除在外了……


以汽车为例,李斌批评美国贸易壁垒时,就已经把窗户纸捅破了:

蔚来在欧洲在日本在海外众多国家都有布局,唯独不去美国,难不成是不想赚钱吗?

这倒也罢了,很早之前我就说过,汽车产业链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太大,世界各主要工业国都不太可能放手。

美国有特斯拉有通用有福特,站在美国立场上保护本土企业也不是说不过去。

可是美国的贸易壁垒太高,国内相关产业链发展都受极大阻挠。

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个领域也算得上重要,但我说难听点,你美TM还有啥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值得保护啊?

宁德时代哪怕是跟福特这种“根正苗蓝”的美国企业合作,也只愿意技术授权而不是赴美建厂,原因到底在哪呢?


真要举例,各行各业的例子太多了,我最无语的还是光伏。

讲道理,光伏作为市场空间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长期看的确算得上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新兴行业。

从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美国打压某东方大国维护本土产业链,好像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

可问题在于,TM你美的光伏产业链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啊!

你美对中国光伏产品设置了极高的关税,表面上看进口也下降了不少。

然而实际上怎么回事,业内谁不知道啊?

我国的光伏板出口到东盟,好一点的在当地组装成成品,说是非中国产勉强也说得过去。

差一点的,就在当地卸个货打个标签,新鲜热辣的东南亚光伏产品就可以顺畅出口美国啦~

说起来,我昨天刚提到经销商跨国串货,将国内的大众ID系列从某些国家中转“洗白”出口欧洲:

只能说,在贸易保护方面美国和欧洲属实是卧龙凤雏。

不过想想国内不也有螃蟹送到阳澄湖过一遍水就算阳澄湖大闸蟹么,只能说人类就这德行……


说到底,穷则抵制外货,达则自由贸易;

美国去工业化严重,优势产业大量丧失,自然只能顺滑转向贸易保护。

曾经美国好歹在互联网和半导体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借此鼓动舆论攻击中国。

然而随着Tiktok在美国饱受指责,半导体更被视作制裁的有利抓手,自然是连这点脸面也顾不上了。

我上面说的种种情况,有不少都是早已有之,为何很多人潜意识还是觉得美国市场开放我国相对封闭呢?

无非是舆论对美国贸易保护唯唯诺诺,对我国维护本土产业链重拳出击罢了。


说起来,我一直有种感觉:

对于中国这种后发工业国来说,每次产业革命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凭借着庞大市场、全产业链和灵活转向,我国往往能够借助产业革命的东风,大幅缩短与先发工业国的优势,甚至一举掀翻整个产业链。

甚至推而广之,类似情况并不仅限我国,而是所有后发工业国都有相关案例。

五六年前我来知乎创作第一篇长文,系统分析产业升级的理论和现实时,其中就提到这一点:

网络上一直有种声音,各种贬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认为我国发展互联网产业是“脱实向虚”,认为政府提出的弯道超车理念是“弯道翻车”。
他们鼓吹必须先掌握好发达国家擅长的基础产业,然后再考虑升级与发展。
这种看法简直是鼠目寸光、愚蠢至极。

德国、美国崛起,是因为他们造出了比英国更好的蒸汽机、纺织机么?
不是!他们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内燃机、电气等领域弯道超车。

日本汽车产业崛起,是因为日本造出了比福特、通用更好的大排量汽车么?
不是!日本是抓住了石油危机的机遇,在小排量、低油耗的经济车型上弯道超车。

中国手机产业崛起,是因为我国造出了比诺基亚、索爱更好的功能机么?
不是!我们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在智能手机领域弯道超车。

这就好比两人赛跑,其中一人先跑,领先优势很大,后出发的人苦苦追赶。
突然有一天,所有人被通知有机会换条跑道,所有人同时起跑。
而一旦换到新跑道,先发者不仅丧失了领先优势,甚至过去在原跑道积累的经验也不一定能套用在新跑道上。
在这种情况下, 后发者选择新跑道,不是能够极大减少先发者的领先优势吗?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脚踏实地步步追赶式的发展,在行业本身没有大变革的时候,脚踏实地的发展,当然应该鼓励甚至给予政策扶持;
但当行业面临大变革甚至从产业革命时,对后发国家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机会拉近与先发者的距离,甚至一举超越对手;
在行业面临变革的时期,还在鼓吹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这不是脚踏实地,是目光短浅!是投降主义!是消极退让!

更具体的说,过去三四十年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电动车等产业革命相继爆发,整个世界因此加速走向弱两极格局:

美国率先引领科技革命,享受最大的红利,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拉大;

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国仅仅跟上,一步步艰难崛起,与美国联手侵吞欧洲日本的市场。


但现在回过头看,同样面对产业革命,我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和智能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却有所不同。

当智能手机产业革命来临时,我国整体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信息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关产业差距也比较大。

我国智能手机产业链需要耗费时间发展壮大, 过程中长期陷入“缺芯少屏”的困扰;

下游诸多厂商长期在中低端挣扎,长期未能对苹果的高端统治地位发起有力挑战;

直到京东方等显示面板逐渐崛起,直到麒麟芯片逐渐站稳脚跟,产业链才算逐步克服“缺芯少屏”的顽疾;

直到华为持续建设高端、开辟影像新赛道、发力折叠屏等新领域,苹果的高端份额才逐步被赶超。

整个过程耗时漫长,而且眼看着麒麟芯片和华为高端大放异彩,美国撕破脸亲自下场干预。

最终下游高端份额又被打击,产业链的崛起也受到一定影响。


然而当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来临时,我国的经济基础早已今非昔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有相当积累。

甚至从整车电动化的角度来说,我国可以说是全球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的发源国之一。

早些年特斯拉整出来纯电平台、中央集中架构、BEV+Transformer等一系列创新,在发展初期确实有气吞万里的猛虎之势。

我本人作为电动汽车坚定支持者,从刚来知乎的时候就开始激进“吹捧”特斯拉。

甚至我在无数个回答中都强调过,智能电动车产业可能重演智能手机产业的历史:

美国猛虎和中国群狼携手,共同侵吞日本德国把控的市场。

然而现在看,时代发展真的太快了:

800V、SiC、新锐电机、半固态电池、底盘数字化……国内产业链发展日新月异;

比亚迪销量全面腾飞,仰望超高端品牌立住、理想问界销量爆发……国内整车厂更是如狼似虎;

面对国内层出不穷的新锐电动车,特斯拉如今在三电、续航、空间、nvh、座舱智能化体验等等方面已经近乎全面劣势。

甚至就连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国内激光雷达成本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好、参数越来越卷的情况下,多少也有些力不从心。

纯视觉算法再完善估测再精准,终究很难比得上激光雷达先天的3D真值,更难以匹敌多传感器的安全冗余。

特斯拉也不是没有测试过激光雷达,只不过现在美国激光雷达企业已经被国产打的溃不成军,说难听点特斯拉也要担心卡脖子风险。

当然考虑到品牌效应,长期看特斯拉国内市场占有率以及销量可能缓慢萎缩而非极速下跌。


说白了,现在不少特斯拉消费者,本质上买的不是车,买的是科技感,是马斯克的个人IP,是Space X航天加成,甚至可能是整套超级大国意识形态光环。

同样主打科技感,特斯拉这方面的品牌光环小鹏无论如何实现不了。

另外,特斯拉如今还能维持较高的毛利率,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汽车产业的贸易壁垒,以及特斯拉出海的先发优势。

美国相对欧洲的强势地位,使得欧盟的贸易壁垒不能完全阻拦特斯拉。

特斯拉创立之初就立足全球市场,很早就开始海外拓展,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先发优势。

但很显然,无论是品牌效应还是贸易壁垒,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认为,特斯拉外表看虎威仍在,内里已经有些“病虎”的感觉。


我已经不止一次强调过,我个人对今明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判断是:

旧“两超多强”的时代已经结束,新“两超多强”的时代即将来临。

比亚迪的王座仍然稳固,但特斯拉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

今年特斯拉的销量和均价很可能被不止一个品牌超越,进而从“两超”的位置上退场。

取而代之的将是华为智选车以及鸿蒙智行品牌联盟,今明年华为智选车很可能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崛起,销售增长的速度很可能近似于比亚迪当年的势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新时代的“两超”之一。

如果不出太大意外,我认为今年华为智选车年销量突破50万基本板上钉钉,突破60万也不是太难。

如果算上鸿蒙智行,今年“菊系车”甚至有小概率触摸百万级的门槛。

再加上国内整车厂如今已然加速出海,未来特斯拉在全球层面势必迎来更多挑战。

其实不止是特斯拉,我认为苹果很快也要面临这个问题。

随着Mate60系列横空出世,iPhone的高端市场份额已经收到不小冲击,更是历史上少有的迅速降价。

如今看来,iPhone 15这一代的降价速度和幅度,已经是iPhone XR那一代历史重演;

更进一步说,下一代iPhone 16复刻iPhone 11的案例,在市场竞争冲击下同版本起售价相比上代直降1000也未必不可能。

最近跟业内的一位老哥聊天,他说的一句话我认为算得上一阵见血:

iPhone的国内售价,取决于自主产线上光刻机的数量(国产光刻机已经上线测试了);

iPhone的海外售价,取决于我国已下水的航母数量;

编辑于 2024-03-01 20:23・IP 属地天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现实主义理想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