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过好几个关于电动车的问题,我是一直不看好电动车的,很早以前我就说过,欧洲不会真陪着中国玩电动车放弃他们原本占绝对优势的内燃机技术。
当时有人就跟我说了,欧洲表态了,未来几几年放弃油车,BBA都表态了。我回答的是那是口头说,别看别人怎么说,要看别人怎么做,实际上BBA包括其他一些大车企在电动车上投入并不大,有的都不想有大投入,看到电动车这块蛋糕想吃一口,但又不想自己去买盘子刀叉,于是就找中国一些厂家合作。
前阶段欧盟开会,德国和意大利表示不会放弃燃油车,再接着就是几个欧洲大车企又陆续宣布不会放弃燃油车,奔驰就是其中之一。
我看回答有些人说欧洲准备把纯电计划变成增程式,油电混合,我今天话放这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搞增程。
为啥?因为到几几年放弃内燃机这个是口头说说的,但处理废弃电池,欧洲是立法了。法律规定的很清楚,谁家生产的电池,车辆报废后这块电池谁家拿回去自己处理。如果是欧洲自己生产的电池,他们的相关法律已经规定到很严格了,哪些重金属必须重复利用到多少才行。而处理废弃电池是最最污染环境而且投资巨大回报很差的买卖。
韩国在匈牙利造了回收处理废电池的工厂,这个工厂应该是目前全世界立处理汽车废弃电池最先进的工厂,一年能处理2.4万吨锂电池。
2022年匈牙利政府公布了位于匈牙利Szigetszentmiklós地区电池处理厂的环境报告,这家工厂空气中的镍超过匈牙利规定的2000倍,其他重金属也超过规定的好几倍,对工厂一些工人进行体检,也发现一些工人身体里的重金属超标。
环保的问题其实是解决不掉的,无非就是转移,以前伦敦是雾都,伦敦当时的空气是能毒死人的,伦敦的空气怎么变好了?就是把污染环境的工厂和设备搬出去,搬到伦敦以外,伦敦空气就好了,搬到英国以外,英国的空气就好了。
中国一些城市现在空气质量好了,但去看看周边的空气质量,道理一样的。
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工业发包给发展中国家去做,把本来应该污染他们国家环境的工业变成污染其他国家。眼前看似给发展中国家赚钱了,生产一条牛仔裤赚个几毛钱利润,单子下来就是几十万条上百万条,但把时间线拉长,赚的钱对于污染的环境来说,不够以后环境治理的。
所以欧洲不会推进以电池为主导材料的交通工具,别说电池了,欧洲现在对油车换机油都有很严格的规定,中国一般一年换一次机油,同样的车在欧洲就可以两年甚至更久换一次机油。
欧洲当时表态全力发展电动车,放弃油车,类似啥呢,班级里几个学霸本来没威胁,都可以进清北交复,突然蹿出来一个本来成绩一般,高三突然发力学习的同学,眼看可能对几个学霸进清北交复构成威胁,于是几个学霸约这个同学出来,带他去唱K,带他去游乐场,带他上网吧,并且告诉他,这么做才是对的,看书复习多没劲,然后学霸陪好他之后回家继续认真学习,最后这个本来有前途的学生被他们带偏了。
欧美车企动不动就上百年的历史,内燃机都玩到头了,对于汽车,他们就是学霸,他们输得起,电动车包括混动,无非就是省油嘛,他们有能力造出内燃机省油的车。走一段弯路,他们输得起,最多再绕回来继续玩内燃机。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本来内燃机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如果咬着牙继续朝着内燃机方向走,不敢说造的和欧美日内燃机同样水准,但大差不差是有希望做到的。但看看今天中国的车企,还有几家对纯内燃机有很大投入的?别说厂家投入了,大学学汽车的,这些年内燃机人才都断档厉害。
电动车是不是未来,不知道。如果电动车不是未来,那么中国车企和欧美日车企的距离只会越拉越大。
电动车是不是未来,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电池回收污染,这两方面做好了,电动车可能是未来,这两方面做不好,那么就不是。别说什么石油早晚会用光这种调调,你电动车企熬不到石油用光的那一天就撑不下去了。
而且要搞清楚一点,石油不是只出汽油,汽油是提炼石油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已,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化工产品都要用石油,只要用石油,必然会顺带生产出来汽油。
电动车国内推行了十多年了,目前占全国机动车总量的5%,但要知道一点,燃油私家车在全国开始普及,也就本世纪慢慢开始的,到现在20多年,燃油车普及比推行电动车就早了十几年。
所以我在其他一个问题的回答里说了,电动车现在这个趋势,基本热销浪潮结束了,电动车市场占有率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为啥?因为燃油车依旧有一大批支持者,很多人说只要市面有燃油车销售就不会买电动车,这个不是说说的,燃油车至今销量依旧比电动车高。2023年我国机动车销量2600多万辆,其中新能源不到950万辆。
最近比亚迪在大促销,几乎所有车型都大降价,我看各自自媒体都说比亚迪是掀桌子,并不是掀桌子,比亚迪的目的是为了在汽车产能过剩,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尽量多争取到客户。
中国的汽车已经产能过剩了,不止中国,全世界的汽车基本都产能过剩。
汽车不像吃饭穿衣是高频率的消费,汽车是一件耐用品,买一辆车可以用好多年。而中国还能消费汽车的家庭并不多了。
截止2023年底,中国民用车保有量是3.36亿辆,而中国一共才14亿多一点人口,这个数据意味着4个人里有一个人有一辆车。而中国月收入不到2100的人,超过人口一半,月收入2100内,就算以家庭计,一家三口,两大一小,家庭月收入不到4200,这个收入要养一台车,比较困难。

所以中国也就是差不多7亿人不到,拥有3.36亿辆车,差不多2个人一辆。并且中国现在人口在锐减。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过度了,现在车企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吸引还能买得起车的家庭来买自家的车。
所以比亚迪不是掀桌子,即使比亚迪不降价,其他车企也会降价,因为市场上的蛋糕已经不大了。
现在电动车增幅比较大,很多家庭本来的存款和月收入让他们买一台油车,他们感觉紧绷绷,像上海一块蓝牌就要差不多10万,口袋里就10来万,只够买块牌照的。
电动车宣传的理念就是基本买车一次性投入,以后养护成本低,所以一批本来买油车很紧张的人,听到这个宣传就去买电动车了。
不用加油,牌照免费,保养便宜,还有补贴,所以很多买电动车的无所谓保值率,因为油车保值率再高,他们消费起来很难,电动车至少圆了他们私家车的梦。让他们开几年换车也没条件,就准备开好多年,所以保值率对他们来说确实无所谓。
随着中国电动车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老,未来一定会面临电动车电池的问题,突发的火灾,特别是地下车库突发的火灾,还有就是废旧电池处理的问题。
这里还延伸出来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车企赚的钱去对应电池处理,够不够?
有人会讲电池处理这个买卖能赚钱,所以愿意干的人多。这个能赚钱的前提是不讲环保,电池拆开了只要自己需要的,利润大的一部分,其他想办法处理了,这个想办法处理就是污染环境。这就好比以前回收洋垃圾,回收洋垃圾的利润来自于对环境的污染。电池回收利用如果真的按照欧洲那个制定的标准来处理废电池,成本极高。
其实应该的操作是车企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去投入后期处理电池的费用,如果把这个费用加到汽车上,电动车就要贵很多。现在车企能大幅度降价卖车,前提是基本不考虑以后环保问题,等于赚的也是破坏环境的钱。
举两个例子,X光片和CT片里能提取白银的,十年前的技术是4吨X光片提取10斤白银,这个是违法的,但还有很多人冒险干。白银现在一公斤也就6000不到,5公斤就是3万,搞4吨X光片,去掉人工和违法成本,赚不到3万块,还一堆人愿意干。为啥?因为不用考虑环保,提取到白银剩下的就扔了。
国家为啥规定这种行为违法,因为污染环境太厉害了,4吨废料要无害化处理的钱,3万人民币搞不定,远远搞不定。
另外一个例子,瑞士下水道一年排掉的黄金至少有43公斤,按照今天黄金的市值2700万人民币,基本都在瑞士的污水处理厂里,然后直接排掉不要了。为啥?因为提炼这点黄金的成本比这些黄金本身的价值高。
再来个更简单的例子,塑料袋制造一个几分钱甚至不要几分,但要无害化处理掉一个塑料袋,造塑料袋的这点钱搞不定。
以上是昨天半夜三四点写的,所以写的有点散,最后总结一下。
电动车和燃油车相比,并不环保,所以当欧洲以环保为理由推行电动车的时候,我就说欧洲人不会真这么干,他们一定会坚持燃油车。别看别人嘴上怎么说,要看别人具体怎么干。
电池处理污染的问题目前还是解决不了,要解决成本极高,这个上面说了,匈牙利官方有具体数据公布。
国内电动车以后也会面临废旧电池处理的问题,要处理到不污染环境,投入可能比生产一块电池更贵。有些人会说电池里的一些重金属能反复利用,对,是能反复利用,反复利用的前提是你要把以前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提炼出来,这个过程就有严重的污染,并且提炼出来多少,流出去多少,其他没什么用的重金属怎么处理。
中国以后也一定会出台严格的电池处理法规,各种重金属指标提炼多少才算达标,以及其他排污标准肯定都会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如果电池处理不好,那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比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累积起来的污染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两三块电池就能污染一个西湖,而且水里重金属超标,不是几十年能改善的。
先污染再想办法改善,目前全球来看,除了靠时间,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为数不多的手段费用都极高。
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就是个例子,一百多年前那里出现大量的工业,污染了五大湖,开始美加科学家认为五大湖水流量大,可以冲掉湖里的重金属,五大湖可以自净,所以没当回事,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理时期,到1972年两国才达成了《大湖区水质协议》开始治理,治理了52年,一直到今天,五大湖里重金属依旧超标严重。
欧美人基本不吃淡水鱼,有说法是淡水鱼鱼刺多,欧美人不会吃,其实这个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欧美一些国家工业革命的时候没考虑到环保问题,现如今很多大河大湖里重金属依旧超标,导致水生物体内重金属也超标。
像美国南部地区,一直没怎么工业化,那里的人吃淡水鱼的,连小龙虾都吃,吃小龙虾的场面不比国人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