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UP主胜利文绉绉把这事捅出来后,眼见着事情是越闹越大了。
小米现在其实口径也收缩了,小米商城14 Ultra参数详情没有写“陶瓷”,而是用的“龙晶蓝”

结果上知乎一看,好几个米系KOL众口一词,非要强调“有晶体就可以算陶瓷”。
而且他们还不约而同的拉上了华为Watch GT3 Pro陶瓷版,简直是离华为就不会说话……
关键问题在于,就算你要“围华救米”,好歹例子要找对吧?
华为Watch GT3 Pro陶瓷版手表的背壳材质是纳米级氧化锆,无论怎么看都是货真价实的陶瓷。

非要提这款手表来搅混水,简直是字面意义上的“碰瓷”。
用真陶瓷来替自家“龙晶陶瓷”洗地,更是自取其辱。
其实事情发展到如今这一步,很多事都已经很清晰了。
厂商耗费不菲成本上陶瓷后盖图什么?消费者花钱买更重的陶瓷版又图什么?不就是冲着新型陶瓷温润如玉、坚实耐磨吗?
小米的“龙晶陶瓷”,重量上跟玻璃后壳几乎一模一样,确实比一般意义上的陶瓷轻,但其他的呢?
陶瓷的质感和颜色是浑然如一的,小米的“龙晶陶瓷”是透明的,颜色是后期镀上去的;
陶瓷的硬度是很高的,小米的“龙晶陶瓷”莫氏硬度不到6,跟各家(包括小米自己)的陶瓷差不少。
最搞笑的是,B站UP主胜利文绉绉已经发了实验室初步验证的结果:
小米14 Ultra龙晶陶瓷版的后盖材质和正面屏幕材质几乎完全一致,都是微晶玻璃。

非要杠“龙晶陶瓷”就是陶瓷的,那我能不能说小米正面屏幕也是陶瓷?
另外,我看到有些网友质疑,小米这么做是否涉及虚假宣传?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方面我并不专业,以个人猜测,恐怕很难。
绝大多数普通人对“陶瓷”的认知,其实更偏向狭义的陶瓷定义。
而在学术层面,晶体无机物都可以算进广义陶瓷的范畴。
小米的“龙晶玻璃”,目前看跟行业内主流的“超瓷晶玻璃”区别不大,的确有少部分晶体成本。
晶体成份到底多少比例能够算进“陶瓷”,目前应该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
所以我认为,小米这次的操作的确不算过分,应该是打了个擦边球。
最后,针对这件事谈一点个人感想吧。
小米14 Ultra发布后,我没有写任何回答。
主要原因在于,我个人对小米14 Ultra的产品定义和营销方式都有些失望,怕被打成“友商黑稿”,所以就没写。
这款产品很多地方都让我感觉“敷衍”,一些细节问题就不提了,我就提一点吧:
之前小米12s Ultra发布时我是整体肯定的,风格化的影调和影像特化的产品定义,当时也是有不少新意。
然而到小米14 Ultra,小米有拿出来多少新东西么?
华为搞卫星通信,小米也要上卫星通信;
华为开发玄武架构,小米就来“龙铠架构”;
华为研发昆仑玻璃,小米就有“龙晶玻璃”;
荣耀推出青海湖电池,小米就要推“金沙江电池”;
荣耀首发射频增强芯片,小米也要有样学样……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上的我就要上,难道不觉得产品定义太偷懒了么?
遥想当年MIX一代推出时,小米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甚至时间再往前推,小米“参与感”的营销模式,不也引发行业竞相效仿么?
怎么这一代从产品到营销,都要拾人牙慧呢?
这方面我举个直观的例子吧,当年米粉曾经做过荣耀“碰瓷”小米的“证据图”

讲道理,以如今眼光看图里不少案例都比较牵强,有些仅仅因为米粉节或者发布会日期相近就被列进去。
只不过当初荣耀整体确实是采取跟小米“贴身缠斗”的策略,再加上那时候我还是米粉,所以我就把这张图用进了自己的回答里: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看待小米“金沙江电池”等营销命名,算不算是小米在碰瓷华为或荣耀?
然而知乎相关讨论是怎么说的?前排高赞回答都表示,小米是迫不得已,是“打不过就加入”。

最高票近千赞,前排全都是这类替小米惋惜的回答,够不够有说服力?
偏偏这帮人满嘴都是“友商黑稿”、“海军碰瓷”,这算不算双重标准?
如今小米整出来字面意义上的“碰瓷”烂活,还是这帮人又瞬间变脸为小米撑腰,这算不算左右横跳?
所以我想说:
最近一两年内,小米在高端产品线上已经减少了“良心”、“性价比”的表述,增添了更多研发与品质相关的调性。
小米的品牌建设逐渐走上正轨,我认为这确实是正确的方向
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的小米之家,在高端建设上相比OV也有先天优势,我认为这也是好事。
只是高端建设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希望小米扎实推进,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