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如何看待极氪发布会群访频繁碰瓷小米?怎样评价这种营销策略?

啊龟你差不多得了
25个点赞 👍

刷到这个问题简直笑死,前排一堆回答都是米粉指责极氪“收编海军”、“碰瓷小米”、“黑稿攻击”。

我也曾经是米粉,在此给米粉群体提个小建议哈:不要过于频繁的指责别人买水军

因为哪怕从最基本的利弊角度分析,类似行为一旦泛滥,对小米未必是好事。

比如说,围观路人看多了可能会有困惑:

怎么全都在买水军,还都是攻击小米?

如果说手机行业里魅族、360、乐视等厂商的“海军”争议年头久远,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或者不记得;

那么仅仅在最近半年多的时间里,互联网上就有不少案例:

继一加(也就是所谓的胶厂、加畜、家禽)买水军,蓝厂买水军,华为雇海军,荣耀继承海军,绿厂打包收走海军之后,又轮到极氪收编海军了。

(上述“水军”相关言论全都能在知乎米粉群体中找到对应,绝非本人信口开河)

不论汽车行业还是手机行业,为什么一堆业内大厂不盯着主要竞争对手,反而总是盯着市场占有率排行末尾的小米下手?

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家都懂,多数时候都是主流大厂排名末尾;

至于小米汽车,更是直到如今都没上市,传闻正式发布要到3月28日。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共同围攻业内排行靠后的小厂,这怎么看都有点不合逻辑。

当然,如果米粉群体坚信事实就是如此,或者打算玩“他们都是黑子,守护我们心爱的米米”这一套饭圈打法,那就当我没说。

饭圈化运营的最重要的动员和固粉手段之一,就是树立敌人,这个道理我也不是不懂:

只是我觉得吧,类似的言论可以适当消停些。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到小米与吉利/极氪的争议,的确有一定特殊之处,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小米为加速推进造车计划曾经在行业内大规模挖人,跟吉利/极氪确实有宿怨。

小米既然决定下场造车,自然少不了从传统车企挖人。

各家造车新势力崛起过程中,都没少从传统企业挖人,很多也都是业内正常的人才流动。

只是小米挖人的力度和幅度比较大,关键是比较集中,这就有点容易得罪人。


更具体的说,小米不仅从吉利那里挖走了胡峥楠(吉利前汽车研究院院长),更是从吉利汽车研究院成建制打包挖走大量技术骨干。

有大量人才甚至成熟团队加盟,小米自家平台开发自然大大加速。

而且业内有不少观点都认为,小米的纯电平台与吉利SEA浩瀚平台有相当程度的血脉联系。

这对小米肯定是非常大的利好,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投入。

但对于吉利/极氪而言,这事恐怕未必能一笑了之。


正常而言,胡峥楠这个级别的技术人才,企业未必会说放就放。

自家团队被成建制挖走,更是放在任何企业都可能引发动荡。

甚至行业内有传言,极氪001早期车机系统不尽如人意、以及后期自家出血升级高通8155芯片,都跟团队被挖走导致来不及验证有关。

既然影响并不小,为何事情就这么发生呢?

关于这点,业内其实有两种传闻:

一种小道消息称,吉利老总李书福确实有心胸,并没有阻拦;

另一种小道消息则是,小米操作比较聪明,打了吉利一个措手不及。

我个人猜测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吉利李总眼见木已成舟,索性做个顺水人情。

只是现在看,即使李书福确实没计较,不代表吉他手底下吉利/极氪负责执行的中高层不计较。

正所谓,阎王好过,小鬼难缠。

其实道理很简单,真出事背锅的肯定是执行层面的人,换了你你能轻易咽下这口气?

近期吉利/极氪多款纯电轿车密集上市,主要因素肯定是自身的更新换代节奏,但可能也未尝没有围堵小米报一箭之仇的心思。


另一方面,魅族和荣耀都有员工转到吉利/极氪,这可能也算是初代海军和三/四代海军合流。

我从很多年前就开始说,智能手机与智能电动车生态逐步趋同,两者的界限越发模糊。

因此,手机厂和整车厂之间的人才流动(尤其是软件系统方面的人才流动),业内早已是屡见不鲜。

吉利当初收购魅族,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弥补自家车机人才梯队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荣耀团队部分人跳槽到吉利/极氪,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另外,吉利从手机厂商挖人,应该也有补足自身互联网营销短板的因素。

之前我也分析过,凭借《参与感》的先进营销模式,小米在线上有着极强的动员力和号召力 :

小米量产车还没上市,就已经以53次热榜成为断层式第一。
当然,如果把问界、智界两个华为智选车品牌加在一起,“菊系车”的热榜次数也将来到44次。
届时小米华为两家企业的热榜次数将明显领先于其他车企,成为行业第一梯队。
我认为,这充分反映出一点:
手机厂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来的舆论动员能力,相比车企有较明显的优势。

更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必须考虑到:
小米量产车没有上市,连正式发布会都没开,价格都没公布,就拿下了50多次热榜;
而华为即使有着Mate60突破封锁5G回归的泼天热度加成,即使把问界智界加在一起,热榜次数也被小米甩开近10次。
微博2023年汽车行业十大热搜事件统计,也反映了相似的结果:
小米汽车仅仅是一个“技术发布会”,热榜次数就已经高达36,比二三四名加起来还多,简直是“遥遥领先”。
还是那句话,这还是“菊系车”有Mate60/麒麟9000s超高热度加成的结果,实际差距甚至更大。
所以事实很明显,哪怕同为第一梯队,小米线上舆论动员能力仍能显著领先菊厂。
所以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车圈的线上舆论很可能是“弱两极格局”:
一个超级热点(小米),一个较弱的次超级热点(华为)、多个普通热点(理想蔚来小鹏等)

甚至于,小米造车的确面临不少困难,但我认为小米在舆论动员能力和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方面已经显露出巨大的潜力。

要知道,现代社会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

虽然我个人不是非常看好小米造车的长期前景,但我认为小米初期销量绝对不是问题。

而只要小米挺过最艰难的三四年,凭借更先进的IPD组织体系和《参与感》的营销模式,我认为小米有不小希望反超传统车企。

极氪最近官方发言中提到“技术上小米向我们学习,营销上我们向小米学习”,很明显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尝试挖人补足互联网营销的补足,我认为也是正常举动,荣耀关海涛跳槽极氪应该就与此有关。


想当年,某些人一方面以大海暗喻魅族的蓝色,另一方面讽刺魅族水军泛滥成了海军,此后“海军”这一称呼流传至今。

而荣耀从华为子品牌做起,至今仍然是唯一完成超越小米目标并彻底动摇小米线上龙头位置的线上子品牌,当初也没少被扣“海军”的帽子。

坐拥魅族和荣耀两家人才的吉利/极氪,说是“一代海军与三四代海军合流”,可能也不为过,笑~


不过我个人觉得,上述分析其实都只是部分层面,未必是整体情况。

我还是那句话,看上去吉利/极氪密集布局了好几款纯电轿车,但仔细看很多也是自身体系建设内的正常改款/换代/推新车。

所谓的“宿怨”,更多是助推,并非决定因素。

落实到市场层面,营销永远都是辅助,产品才是第一位的。

吉利这些年一直稳扎稳打,如果未来智能化发力更加坚决,前景无疑非常光明,不需要顾虑小米;

而小米如果扎实推进研发,耐心经营造车,迟早也能摆脱市场落后的现状,更不需要搞“碰瓷”。

营销上的些许争议,终究无关大局。

编辑于 2024-03-04 20:16・IP 属地天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现实主义理想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