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公司给我配车,我在一众车当中选了02,我选择领克的一大原因就是它定位的“精英+运动”,当时还有一句笑谈“领导问我是吉利,老乡问我是沃尔沃”。
那会儿的领克确实比较小众,品牌的调性也比较小资,标志性的蛤蟆脸也非常的鲜明。那段时间我在互联网之外还是非常热情的和朋友安利01和03,后来03+刷圈的时候也为国产性能车深深骄傲。在自己换电车时,我也考虑过001,不过那会儿我比较轴,我最看重的车机体验和辅助驾驶在001上的表现都很一般,不过这也不影响我在得知魅族介入之后对其未来充满期望。
明明一切都在蒸蒸日上的极氪,怎么突然有一天就变得这么魔怔了?

直到后来有人给我发了这个新闻,一切恍然大悟。
某厂子品牌在变成国资之后,有一些理念不和的员工选择了离开。一部分员工去了某个在国外高端大成,如今却在国内大打性价比,玩黑公关玩的飞起的手机厂,而这部分人当中,有50人的团队去年被小米送进了局子。


另一部分人,自然是不言而喻,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操作,甚至连给新老板洗造谣博文的方式都是如出一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他给转子马达洗地的窘态。


顺带一说,我今天才发现我居然被这位仁兄加入了黑名单,然而我也是近一两年才进入微博,并且小米和极氪的口水仗我也完全没有参与。
我甚至已经想象到了他在打出“回望风,然后疯狂在输入法找逝这个字”,就为了精准拉黑我的模样。

虽说中国市场有上亿的劳动力,但是具体到某个细分领域,可能熟练的工人也就那么一批人。
他们可能是因为某个中意的项目、因为个人喜好、因为派系斗争,或者说就是为了钱,从一家企业跳到或者被挖另外一家企业,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是市场化经济背景下非常常见的现象。
与其因为人才流失去迁怒别人,不如想想为什么自己的人才会跑掉。
与其想着盲目用车海战术去围堵一个还未上市的产品,不如想想怎么去妥善处理自家几款产品定位重叠并开始打架的问题,以及想想怎么去安抚被背刺的自家用户的怒火。
有车就等于有销量?
有量就等于别人活不了?
何况别人也没精力理你,大家把自己手头的事儿做做好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