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何看待苹果公司取消长达十年的造车计划,2000员工将转岗或裁员?

薛亚飞
1个点赞 👍

比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更让人崩溃的是什么?

这件事恐怕苹果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起了大早,最终连门都没跨出去。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和负责该项目的副总裁凯文·林奇向员工告知造车项目即将终止。

虽然还没正式官宣,但苹果汽车确实时日无多。

看到此消息,雷军对此非常震惊,并反手宣传了一波小米造车。华为虽然没有下场聊此事,但恐怕也在感叹自己的英明决策。

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大洋彼岸的小米汽车正如火如荼,华为搞的三种合作模式已开花结果,为何苹果搞了十年汽车没什么声响?

一:如果苹果在中国,会不会造车这事儿早成了?

今天讨论的造车,我们放宽到两个维度:

  1. 自己下场造车,成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
  2. 不下场造车,成为行业顶级的汽车供应商。

从苹果这些年的发展看,他们在这两个维度上都有过探索,但除了carplay外,没有更多斩获。

在近十年,中国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战场。因为多方支持,中国车市也一直被认为是培育新品的良好土壤。所有有人会觉得,如果苹果在中国,会不会造车这事儿早成了?

关于政策支持我们不做过多分析,重点聊聊一个“腹黑”见解——和美国仅剩不多的老牌车企抢生意很难。

美国是一个成熟体的汽车市场,它的车企数量要比中国少的多得多。“美国只有4家车企,日本只有9家车企,中国确有几十家车企”,这虽是夸张表述,但足见市场特征完全不一样,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严密的品牌壁垒。

品牌更集中,自然也带动了品牌的销量更稳固。以2023年为例,美国前十品牌占据了91.53%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为85.4%。

由此可见,美国那边的老牌车企地位稳固,苹果想要分一杯羹很难。即便是马斯克都没能讨到便宜。2021年拜登新能源大会甚至都不邀请马斯克,却和通用、福特和菲亚特母公司Stellantis等美国主要出席的车企CEO眉来眼去。

不仅是还没踏入造车大门的苹果,美国那边的新势力日子都不好过(除了特斯拉)。就在两天前,Rivian宣布裁减10%员工,马斯克则公开唱衰美国造车新势力:“他们将在6个季度内破产”。

小米汽车这边,虽然比亚迪和吉利系一直在疯狂搞心态,但大家更多是卷价格。如果小米汽车价格能压到20万以内,竞争对手们一样拿它没办法。

当然,苹果也曾尝试过类似华为的模式,与车企共谋合作。不过在美国市场,此路一直磕磕盼盼。2021年爆出过,苹果与现代计划将在 2021 年 3 月前签署 Apple Car 自动驾驶汽车合作关系,并于 2024 年于美国启动 Apple Car 生产测试计划,但计划最终搁浅。他们和现代眉来眼去多年来说,从合作建厂到合作自动驾驶,方案是一轮又一轮,最后竟然一丁点落地声响也没有。

在中国这边,同样是科技大厂出生的华为能迅速起势,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车企众多。虽然在华为入局汽车行业之初,大牌车企一直不愿意与之合作,称会丢了“灵魂”,但一些求生存的小厂哪管这么多,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很快就抛出了橄榄枝。

就合作模式看,华为参与了问界汽车的定义、设计、研发以及使用了众多华为技术,销售也由华为负责,可以说就是华为的“副厂”了。

对于小厂来说,他们也没失落,因为是真有钱赚。赛力斯汽车原本是东风小康的子公司,而当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AITO问界后,销量迅速飙升,东风小康集团也将自身改名为赛力斯集团。合作之后,赛力斯集团的市值增长了800亿,达到了1000亿以上,与广汽相比更是高出许多。

不过要让苹果和美国本土车企建立类似于“华为智选车模式”,这样的故事编剧都写不出来。

二:苹果汽车执迷于“假努力”

当然,如果只是土壤的问题,我认为对国内努力造车的车企显然不公平。

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更何况是红遍半边天的苹果呢?

我认为苹果汽车一直在执迷于“假努力”。

什么是“假努力”,通常说的就是一些人做事情喜欢声势浩大,看起来很忙碌的样子,本以为在解偏微分方程,凑近一看,原来在玩五子棋。

早在2014年,苹果就开始探索电动汽车项目,该项目被称为Titan计划。

苹果启动Titan计划后,立刻使出“钞能力”,重金从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组建了一支拥有硅谷和汽车产业基因的核心团队。截至2019年末,苹果仅从特斯拉挖走的人才就超过300人,在最为鼎盛的时期,苹果汽车研发人员超过5000名。

大家可能对5000名没什么概念。截至2023年末,据雷军透露,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研发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也就是说,还不到苹果汽车的七成。

不过后来,由于苹果在造车路线和方向上反复摇摆,也迟迟没有合作对象和形式落地。除了与合作方的犹犹豫豫外,苹果对深耕技术的执着也应该被划上大问号。

苹果堆专利的老技能,明显路子就走歪了,有点想先划地再整活的意思,看看丰田就知道,这么干效果太差。

当然,苹果也不是没考虑做技术落地。2016年前后,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点,苹果开始转变造车思路,不再谋求整车制造,开始聚焦自动驾驶技术。

不过此后几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苹果造车理念又再度调整,致力于打造乘用车产品,目标直指打造一款支持L5级自动驾驶的苹果汽车,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对比而言,小米汽车务实很多。

小米汽车的造车逻辑,可以总结为:

“SU7称为“乔峰”最合适。小米SU7没有准确的对标车辆。但明显在广泛调研后,他对产品特质是有明确想法的——智能化,媲美Tesla Model S;驾驶性等机械素质,媲美保时捷Taycan Turbo。这就是乔峰在干的事呀。聪明度和段誉相当,武力值又和虚竹接近。”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苏7”时,是在讨论它的价格能不能“做个朋友”,这说明大家对这款车的技术已经有所认可,只是价格还想再谈谈。

在我看,小米汽车确实有国内大环境的加持,获得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但在造车这件事上,雷军all in的决心,在产品技术布局上的务实,不大谈特谈自动驾驶,这是苹果汽车所没有的。

三:苹果会不会成为更高维度的“华为”?

据消息称,苹果汽车原有的团队将转向研究「生成式AI」。

什么是「生成式AI」?

这两年大火的ChatGPT就是它的代表作。

对此,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他分析道,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是苹果的必争之战。汽车大获成功的必要条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中,这两年最火的当属华为。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在技术维度覆盖了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可以说,他们是上下半场衔接最好的一个。

可看看华为的动态,明显步调就不是李想的节奏。

「生成式AI」确实是大方向,但投入资金比造车还要大。而且这块土地的创业土壤更恶劣,2023年11月-2024年1月,全球有AI新闻创企Artifact、AI医疗公司Olive等4家AI创企宣布关停。

OpenAI、谷歌等频放大招,凭借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庞大的资本和生态影响力等优势挤占小型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更是让一些创企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随时面临被“秒杀”的危机。

另外,汽车与「生成式AI」的结合主要集中在交互维度。但这只不过是智能座舱中的一个点,用户会不会因此买单,现阶段的吸引力明显不如智能驾驶。

所以李想这波推着苹果往前走,苹果要看清形势,别还真把被忽悠瘸了。

总结:

苹果造车失败,也许对苹果不是一件坏事。毕竟苹果已经习惯了高利润,多年利润能维持在25%以上,2024财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30.76%。而汽车行业可没这好赚,即便是利润出名的保时捷,2023年前六个月的净利润率才到17%~19%。

哦对了,雷军又发了一条微博,他是这么说的:“苹果退出造车后,苹果用户选购智能电动车,小米SU7 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肯定,苹果及时止损了。但小米造车成了,苹果有没有考虑过各位果粉的感受?

发布于 2024-03-01 15:22・IP 属地上海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七号-宋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