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制造稀缺呗。
普通人看到过剩时的第一反应:要降价、能捡漏,等等党大胜利。
这个逻辑没毛病,但有个隐藏前提:供给是开放的。
你能卖煎饼,我也能卖煎饼。市场上煎饼多到能擦嘴时,咱俩都得咬牙降价。
但假如只有我才能卖煎饼呢?
那就不做那么多煎饼咯。原本一天100个,现在一天10个。
饿几天,食客把冰箱里的煎饼都吃完了,还得原价来买我的。
两年前就说过:就算土地财政大势已去,剩下的盘子里依然可以做文章。
因为和土地财政衰弱同步进行的还有人口下降老龄化。
房子是过剩的,但青壮年是稀缺的,而能给青壮年提供就业的投资更稀缺。
稀缺的青壮年会向更稀缺的投资聚集地集中,也就是大城市。在更稀缺的就业面前,原本稀缺的青壮年反而显得过剩了。
日本经济泡沫是破灭了,不妨碍东京继续卷个三十年。
这时候把原本过剩的房子和稀缺的投资绑在一起,房子也会稀缺。
那些过剩的房子在三四五线,你随便买,但买了就得承担本地停滞的收入增长和日渐衰败的民生服务。
22年的县级城镇化文件里已经写明了,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说白了就是有人就给钱、没人就没钱。很多人口流出地区未来的公共服务水平肯定是缓慢下降的。
那作为一个青壮年,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还是不愿意在注定萧条的地方呆一辈子,他们会涌入大城市。
因此就算人口下降、就算房地产从“双18”跌到“双11”,大城市们依然可以分享每年至少500万的新增青壮年,至少有十年。
不会“大起”,但至少减少“大落”的风险。
前两年房地产不稳时,部分地区是慌了。
例如22年底长沙西安南昌东莞徐州等先站出来,表示不再每年集中分批供应住宅土地,而是常态化更新,随时可以买。
这就有点赶末班车的感觉。反正房地产要不行了,干脆把手上能卖的都卖了,先赚工资钱。
但经过去年一年,市场给出了答案:购房者整体进入观望,放松土地供给也不会带来交易回升,反而会加速抵押物价格崩盘。
今年春节期间25城新房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同比下降27%。
你不放,就算没人买房,土地还值个账面价;你放了,土地都没人买,房价更完蛋。
所以现在逐渐收回来。别放,捂着。
在大城市里控制供给,整体是过剩的,但局部依然稀缺。
大城市就稳住了。
这个方向在逻辑上没什么好说的。
从前年的县城城镇化、到去年的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再到今年的叫停部分地区低效无效基建。
政策在跟着人口流入走,土地财政也必然会跟着人口吃。青壮年在哪就吃哪。
土地财政再怎么跌也是要吃的。就算过几年到每年9万亿,那也是9万亿销售额。
去年整个汽车行业的收入是10万亿,而这10万亿是没法像房地产那样抽一半的。
归根结底,土地买卖只有一个庄家,庄家可以选择他们想玩的城市、时间窗口、许可交易量。
只要一半的抽成还在,那庄家就不会放弃玩。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