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对于一项政策,既要会看帽子,还要会看鞋子,更要会看手套子。
帽子就是名义上的施政目标,放在这里,即“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防止“大起”无从说起,再说当初“大起”的时候,他也妹防呀。
那就是防止“大落”嘛。
鞋子是什么?就是落地的效果。
效果暂时还看不到,与其去猜,不如看看他有什么手段防止大落。
手段就是“手套子”,人话讲就是他具体的操作方式,这才是政策核心。
从字面上看:
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在我看来就是4个字——减少卖地。
那几个垄断产油的国家,想要抬高油价,会怎么做?
约定减产!
欧佩克就是干这个事的——不能我这里减了,你那里偷偷增产争夺市场份额。
我们的城市之间,也是有一层竞争关系在的,现在竞争的是劳动力人口,以前竞争的是GDP,各个地方比着赛地举债上项目,能不能挣钱不重要,先把钱花出去再说,用资产项堆出GDP来。
花掉的钱是卖地卖出来的,就连举债的那部分,也是拿土地做抵押的。
土财土财,什么叫土财?就是靠土地吃财政饭。
现在存量需求有限,1月份,头部房企新房销售减少30+%,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我这里减少了土地供应,隔壁城市却大举拍地,粥不就掉他碗里了么?
所以就得有一个更高层级的部门,来协调减少土地供给这件事,也就是所谓的“以量换价”。
但现在有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没有新税源,卖地收入又大减的情况下,维持财政平衡?
二是以量换价说得轻松,但要知道,存量债务是时时刻刻都在吸血的,开发商也好,地方政府也罢,又或是我们普通房奴,无时无刻不为还本付息殚精竭虑。
有人说,既然地方上缺少了卖地收入,那就过紧日子呗,裁员缩编砍项目,凑合着过呗,还能离咋滴?
没学过经济学吧,政府购买是对抗经济通缩的重要力量,从GDP的构成看: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
政府紧缩财政,就相当于加码通缩。
这样一来,你就会发觉接下来的日子,钱更加越来越难赚,会更加捂紧钱包,更加不敢加杠杆买房……流动性进一步收紧,房奴和开发商的债务压力就会更重,你要么降价抛售,要么摆烂断供。
所以还不如放开市场,因为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管住价格”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最后都要“价格闯关”。
越晚闯关,冲击越大。
而且从消费端看,他越是拖着,你就越难确定交易价格是不是真的,我们办公室有个小伙伴去看房,不管是中介公布的报价,还是“咬耳朵”偷偷告诉他的报价,他都不确信,只得被动进入“观望”状态。
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信号,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某种程度上就是价格,它是调节供求关系的关键。
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缺失了,就变成了一个不透明不充分竞争的市场,就会无形中增加交易摩擦,因为你需要反复调研反复确认,才能锁定一个真实价格。
可即便如此,你也会担心——未来放开管制(一定会,因为历史上就没有管住过的,最后都要闯关),价格是不是会顺应市场迎来大跌?
以上,帽子是防止大跌;
手套是减少土地供给;
鞋子是会进一步紧缩流动性,加重债务负担并产生交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