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皖南事变就离不开项英,我们先不从同室操戈的角度看国民党,我们从中央视角看一看项英。
(以下内容来自于毛泽东年谱)
1940年
10月11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争取苏北著名绅士致电陈毅,黄克诚,项英,刘少奇,彭雪枫,指出:江浙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心,韩国钧、黄炎培、张一麐等为江苏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著名代表,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政策耐心地争取他们与我们合作,则对于争取整个江浙民族资产阶级集团以及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孤立买办大资产阶级集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望你们把与韩国钧等苏北绅耆的统战工作看成是党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任务,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到党的策略原则的高度。
10月12日 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因为蒋介石站在反日立场上,我们不能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任何游击战争,曾生部队在东江失败(1940年3月,使用国民党第四战区东江指挥所新编游击大队、第2游击大队番号的,由中共领导的两支武装,大队长分别为曾生、王作尧,共七百余人,离开敌后抗日地区,在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堵截,部队损失严重。4月,部队转移到海陆丰国民党统治的后方地区,由于不能公开活动,给养困难,医药缺乏,到七八月部队只剩下百余人。)就是明证。“因此军部应乘此时速速渡江,以皖东为根据地,绝对不要再迟延。皖南战斗部队,亦应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坚持游击战争。”新四军皖东部队,应迅速部署向西防御,坚持皖东根据地。“皖东决不可失,如失皖东,则蒋介石必沿运河、淮河构筑封锁线,断我向西之前途。”
10月14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陈毅并告刘少奇,叶挺、项英,黄克诚,提出同韩德勤等谈判的主要条件,请韩德勤及李明扬、陈泰运(陈泰运,当时任国民党军鲁苏战区苏北游击纵队司令。)转陈国民党中央及顾祝同下令:“(一)停止安徽向皖东进攻。(二)撤退皖南对新四军之包围。(三)撤退苏南对新四军之包围”。
10月24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陈毅、粟裕:“关于军部北移与胡服会合、统一领导华中问题,我们已屡电叶、项,你们可去电催。”
中央屡次电催,但是项英就是不听,无奈让陈毅、粟裕出面发电催促。
11月1日 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复周恩来、秦邦宪、何凯丰、叶剑英电,指出:“对何白‘皓电’则尚须迟几天拟复,因‘皓电’是哀的美敦书,我们态度须恰当,并无置之不理之说”。“根本问题是此次决裂即有和大资产阶级永久决裂之可能,故政治措词容易,军事部署困难。”目前有两个方案:(甲)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乙)政治与军事上同时进攻。
何白发出“皓电”,催促新四军到黄河以北,这肯定不能接受,但是离开皖南到皖东或者苏北是中央命令,项英就是不听。
同日 和朱德、王稼祥复电叶挺、项英:“(甲)三十日电悉。要求顾祝同划郎溪、广德、溧阳、溧水、金坛、宜兴六县为我防地,并保证移动时沿途的安全,你们可答应移苏南。如顾不同意,可求希夷(希夷,即叶挺,字希夷。)先生去苏北一行。(乙)皖南各友军中联络工作应大大发展。这对于你们今天有特别严重的意义和作用,你们在这方面的成绩是不大的。”
同日 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致项英电,指出:“(一)希夷及一部工作人员必须过江北指挥江北大部队。(二)你及皖南部队或整个移苏南再渡江北,或整个留皖南准备于国民党进攻时向南突围,二者应择其一,这一点可以确定。(三)如移苏南须得顾祝同许可,如顾不许可则只好留皖南(因据来电直过皖北已无可能),但须准备打内战,并蒙受政治上不利(蒋介石‘进剿’新四军的计划是决定了的)。望考虑电复。”
无奈情况下,中央让叶挺先去苏北,因为说不动项英。
同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叶挺、项英,张云逸,陈毅、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甲)蒋介石已通知我们限在十一月二十日以前,将在华中与山东的新四军、八路军一律开至华北。近据确息,蒋已令汤恩伯率九个师、李品仙率三个师立开豫、皖,准备期满后向你们进攻,皖南、鄂中两方面亦必有进攻布置。(乙)你们应立即开始加紧军事、政治各方面的准备,补充兵员,厉行整训,征集资财,加紧根据地的创造与巩固,加强友军中统战工作,加强部队中政治工作,并预计如何打破蒋介石的这一严重进攻,预先向内部与民众宣传反共如何是罪恶,是为至要。”
项英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敢放手壮大根据地,新四军军部加上皖南部队只有9000多人,到抗日地区去,放手发动群众是共产党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一直在错失历史机遇。
11月3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何应钦白崇禧‘皓电’,中央决定用朱、彭、叶、项名义答复,采取缓和态度,以期延缓反共战争爆发时间。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你们有何意见,盼立复。”
11月9日 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驳斥何白“皓电”,拒绝要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的命令,但表示为顾全大局,江南新四军部队可以移至长江以北。这个电报即“佳电”,由毛泽东起草。
到9日,中央也同意江南军队转移到江北,这基本属于国共共识,项英不可能看不到这个电报,那他坚持不走的动机就实在难以捉摸。
11月15日 致电周恩来,项英,董必武,刘少奇,彭德怀,陈毅、黄克诚,张云逸,彭雪枫,李先念,八路军三个师,晋察冀军区,指出击退蒋介石此次反共进攻的方针和措施是:“对于蒋介石此次反共进攻,决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即北移),对华中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大规模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用以争取中间势力,打击何应钦亲日派的阴谋挑衅,缓和蒋介石之反共进军,拖延抗日与国共合作时间,争取我在全国之有理有利地位。”“蒋对华中压迫已具决心,因此我要积极准备自卫。”新四军“皖南部队既要认真作北移之准备,以为彼方缓和进攻时我们所给之交换条件,又要要求彼方保证华中各军停止行动,以为我方撤退皖南部队时彼方给我之交换条件”。还“应广泛宣传‘佳电’内容,剥夺蒋、何、白之政治资本”。如果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好,这次反共高潮是可能打退的,虽然我们决不应该估计蒋介石会放弃对我的压迫政策,并且还要准备对付投降、夹击的最黑暗的局面。
11月24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一)你们必须准备于十二月底全部开动完毕。(二)希夷率一部分须立即出发。(三)一切问题须于二十天内处理完毕。”
同日 和朱德、王稼祥再致电叶挺、项英:“立即开始分批移动,否则一有战斗发生,非战斗人员及资材势必被打散。”
12月7日 蒋介石批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十一月十四日拟定的“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十二月十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致蒋介石签呈中提出“有先行下达命令之必要”,如十二月三十一日“尚未遵令北移,应即将江南新四军立予解决”。
12月8日 何应钦、白崇禧复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再次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将黄河以南之部队,悉数调赴河北”。这个电报即“齐电”。
当时的情况,已经是火烧眉毛了,中央反复要求皖南部队立刻过江,唯一的机会就在于蒋介石还没有下定决心,他还在反复犹豫,衡量消灭新四军是否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
12月14日 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致叶挺、项英电,指出:“移动时间蒋限十二月底移完,我们正交涉展限一个月,但你们仍须于本月内尽可能移毕。”“蒋以新四军正在移动,不同意项副军长来渝,因此中央决定项随军队渡江然后经华北来延安。”“叶、项二人均以随主力去皖东为适宜,资材及后方移苏南者可由周子昆、小姚(小姚,即饶漱石。)负责指挥。”
12月18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甲)重庆形势严重,项、曾(曾,指曾山,当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二人暂勿离开军队。(乙)希夷及一部人员北上,望速作部署。(丙)秘密文件必须烧毁,严防袭击。”
同日 和朱德、王稼祥再致电叶挺、项英,再次强调:“你们的机密文件电报须一律烧毁,切勿保留片纸只字,以免在通过封锁线时落入敌人手中,你们的密码须由负责人带在自己身上。”
12月20日 和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希夷渡江以速为好,不应征蒋同意。如蒋反对,便不好过江了。江边须有周密布置,速与胡服、云逸联系在对岸作准备。”
情况已经到了烧毁电报的地步,说明部队可能全军覆没,远在延安的中央洞若观火,怎么身在包围圈的项英还在犹豫呢?
同日 为皖南新四军渡江受阻事,和朱德致电周恩来、叶剑英:“据项英电称,顾祝同忽令新四军改道繁、铜(繁、铜,指安徽繁昌、铜陵。)渡江,而李品仙在江北布防堵截,皖南顽军复暗中包围,阻我交通,南岸须通过敌人封锁线,江中须避敌艇袭击,非假以时日分批偷渡则不能渡,势将进退两难等语。请速向蒋交涉下列各点,并电告结果:(一)须分苏南,繁、铜两路北移;(二)须有两个月时间,若断若续,分批偷渡;(三)皖南军队不得包围,不得阻碍交通;(四)皖北军队由巢、无、和、含(巢、无、和、含,指安徽巢县、无为、和县、含山。)四县撤退,由张云逸派队接防,掩护渡江;(五)保证不受李品仙袭击;(六)弹药及开拔费从速发下。”
在这里,顾祝同给了新四军一条路,又处处设卡,那就走别的路,而且要偷渡,这不常识吗?项英在南方斗争这么多年,难不成真就一点事做不了吗?
12月26日 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致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电,指示他们克服动摇犹豫,坚决执行北移方针。全文如下:“各电均悉。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来电请示方针,但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决心。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期限,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能帮助的东西只当作意外之事。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办法,则虽受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与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指示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或走的问题,究竟你们自己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这句话基本就是对项英的总结,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
同日 和朱德致电项英:“关于销毁机密文电是否执行,你应估计在移动中可能遇到特别困难,可能受袭击,可能遭损失,要把情况特别看严重些,在此基点上,除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外,必须把一切机密文件电报通通销毁,片纸不留。每日收发电稿随看随毁,密码要带在最可靠的同志身上,并预先研究遇危险时如何处置。此事不仅军部,还要通令皖南全军一律实行,不留机密文件片纸只字,是为至要。”
同日 和朱德致电叶挺、项英,转达周恩来二十九日来电的意见:“据恩来电称,江南部队分地渡江有危险,皖北让路蒋虽口头答应,但让出巢、无、和、含四县恐不易,李品仙已在布置袭击我的阴谋,仍以分批走苏南为好等语。我们同意恩来意见,分批走苏南为好。”
1941年
1月3日 和朱德复电叶挺、项英:“你们全部坚决开苏南,并立即开动,是完全正确的。”(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1日致电毛泽东等,告以“我们决定全部移苏南”,但对向苏南转移的具体路线没有说明。)
1月4日 夜,新四军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分三路向南出发。按照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新四军军分会的决定,具体的转移路线是:由云岭驻地先向东南行进,绕道茂林,经三溪、旌德、宁国、郎溪,沿天目山麓进至溧阳苏南根据地,然后待机北渡。六日,新四军行至泾县境内的丕岭一带后,突遭国民党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抗击,殊死奋战。至十四日,除二千余人突围外,其余六千余人大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
1月7日 和朱德发急电复叶挺、项英五日来电(叶挺、项英1941年1月5日来电说,新四军皖南部队于1月4日夜开动,5日晨到太平、泾县间茂林地区。),指出:“你们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宁国一带情况明了后即宜东进,乘顽军布置未就突过其包围线为有利。”
1月9日 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我江南遵令北移被阻,战况激烈,请向国民党严重交涉。”同日 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项英、袁国平等“在紧急关头已离开部队,提议中央明令撤项职,并令小姚在政治上负责,叶在军事上负责,以挽危局”。
新四军军部一直在国民党的三面包围里,北方是日伪军的核心区域,所以中央在催促他们北上之前一直要求他们去苏南,但是苏南是陈毅的驻地,项英不愿意去苏南,双方反复拉扯。加上项英和叶挺的矛盾已经基本公开化,他忙着和叶挺斗争,一直对转移到苏南不上心。
项英的黄山、天目山计划其实就是不敢在广大的敌后区活动,等着守株待兔,但是谁说中共就不能在平原发展起来呢?我们也不止会在山区打游击。而且皖南地区尴尬,你即便要打游击,也要找个好一点的地方,四面包围等机会不就会“等来老虎”吗?最关键的是你总是和中央唱反调,你觉得能去南方打游击是正途,但是当时的趋势是国共合作,共产党在日本敌后发展是历史大潮,总是逆潮而动一定被拍得粉碎。
皖南事变中擅自离开部队逃跑,跑不掉就灰溜溜回军部,最后被叛徒杀害。
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