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出发,我国发展阶段结合人口结构畸变问题,基本解决办法就是延迟退休,这里面没有什么童话般的解决办法,40年高增长的时候没有提前布局,很多福利体系建设都是具有滞后性,在此前的一个回答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滞后和历史欠债就意味着庞氏结构的产生,此其一。其二是制定政策的人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群体,工作时享受分配的优势,并且还能为自己退休后谋得更好的待遇,看到平均好像还不错,可以做到45%左右的替代率,但实际上少数人拿走绝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多数人也只是被平均的基数,当然这都已经是历史问题了,本篇重点讨论未来。
1)人口结构上移与重度老龄化加速
我国的婴儿潮其实是分周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62后的生育高峰,62年突然激增到2900多万,之后连续10年都在2500万以上的婴儿潮,也是改开时期的重要劳动力红利支持。发展就是这样,工业化下,人口往往不是大问题,反而是进入中等收入和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优势,如果没有规模效应,你还想踏上经济全球化维持40年高增长,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制造业国,做梦吧。
做大蛋糕在我们经济体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只是人口红利释放之后,必然迎来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这个几乎出现在所有工业国,无非是一些经济体可以把生育率控制的较好,而一些经济体对年轻人过于不友好,导致极度少子化的产生,且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低于1.3就是低生育陷阱,很难靠刺激政策拉回来,不管是老龄化还是少子化,都是需要非常考验提前量的,也就是预则立不预则问题接踵而至,等你再想处理时已经很难了。
回到这个问题,享受了人口红利将蛋糕做的足够大,但随着人口结构的上移,就会面临长期的重度老龄化问题,且最值得关注的就是22年开始对应62后婴儿潮的集中退休,每年2000多万的人从缴纳到领取,好在40年高增长还是有些积蓄的,但按照现在的情况,也就维持5~10年结余的样子,未来只是一个养老财政支出怕是都是重大的财政负担,且最重要的是,多数人根本还享受不到。
既不讨论公平也不讨论效率,人口结构上移,重度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的解决办法目测只有延迟退休这一条路。
2)工业化和科技的红利
发展最大的好处就是科技和工业化以商品和服务的形式返还给大众,尤其是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医学的支撑,当然也有极具代表性的某退休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ICU“生活”四年,更具代表性的是医保资金池的钱支撑。现代医学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非常多过去根本无法干预的疾病,逐渐的都可以通过科技发展而干预,比如医学越发达的北上,尤其是上海,人均预期寿命高达82岁,比全国平均超出4岁,比农村的老人平均寿命高出10岁。
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美国,2022年的数据是78岁,当然农村的寿命要低一些,预期只有72岁所有,所以千万别说农村老一辈低需氧劳动者拖累了养老,预期寿命低,领取基数小,且还有家里的中老年群体缴纳。男女对比上,全球范围基本都是男性普遍低于女性寿命大几岁。全球有日本这个标致性的经济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均资源的提升,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还能提升。本来养老金制度就是滞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退休调整也是很正常的。
发展下的两个影响,一个是工业化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医疗水平,让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如果把周期拉长,你会发现,人类的寿命快速增长其实就是工业化之后,从三四十岁直接拉到七八十岁,另一个影响时改变了家庭为单元的生产模式,从而改变婚育习惯,到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当然我国的极度少子化还有其它的问题,比如福利体系建设的滞后,多个方面的庞氏设计都会把压力转移到年轻人身上。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历史欠债和旁氏结构,人口结构畸变在2022年之后加速,都必然带来养老问题的承压 。
而政策补救的方式上来看,短期内还是无法消除多轨制的影响,比如新老办法区分,即便有改变也是未来几十年才有可能表现出效果,而唯一能够维系的办法大概也就只有延迟退休和已经在吃很久的银发红利,十几年前嘲笑日本的银发就业和少子化,回旋镖都打了回来,客观上来说,我国未来老人的处境还真未必能赶上现阶段的日本老人。
最后,还是得深刻意识到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支柱的设计必然是保基本需求和公平优先,而现在的第一支柱既无法保障基本需求,也没有做到公平的资金池子分配,第一支柱如果设计都存在巨大的漏洞,那么平均的背后必然是极大比例群体压根就没什么保障。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只能是补充,且过于纤细,第二支柱覆盖率极低,也就个位数百分比的覆盖率,第三支柱号称开户4000多万,实际上真正缴费的人数也就3成,储存总额才180多亿,人均缴纳数额2000块,一年彩票还卖5700多亿呢,怎么看都无法理解成支柱。
所以未来的政策改革,第一支柱永远都是最根本的,尤其是财政补贴的分配,本身就是大众的税收和集体财富的收益,如果做不到基本保障,但至少要做到公平分配,既做不到保障还做不到公平,称为第一支柱实在有些惭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