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快递箱、快递驿站本身的态度是中立的。
我对不打招呼就放快递箱、快递驿站的态度,是反对的。
我对「情节严重的最高罚3万元」里面什么算情节严重,是蒙圈的。
我对修订版规定具体会给快递场景带来多少变化,是谨慎乐观的。
先说最后一项吧,为什么谨慎乐观。
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执行了。
当时的新闻各位大佬可以翻出来看看,对于送货上门也是有明确规定的。

说的明确么?
很明确。
就是送货上门,不能在没有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放快递柜或者快递代收点里面。
但结果呢?
是不是很多快递直接就去驿站了,然后收到一条短信,客户自己去取。
可能有人说,暂行条例而已,暂行,不完全遵守很正常。
好,2019年10月1日,交通部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
里面又一次明确提到了,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

但结果呢?
是不是还是很多快递直接就去驿站了,然后收到一条短信,客户自己去取。
暂行条例不执行,正式规定也不执行,诶,就是玩儿。
所以这次交通运输部发布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能有多少具体的作用了,我持谨慎乐观。
谨慎,但乐观,又接地气又正能量,多好。
毕竟,从2018年开始,不断有媒体对不执行规定的行为在点名。
咱们国家什么媒体点名级别最高?
新华网、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算吧。
2018年,新华网点了一次。

2019年,央视网说了一次。

2022年,人民网点了一次。

这种收集各种高端媒体点名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再说第一项,为什么我对快递箱、快递驿站本身的态度是中立的。
很简单,我不是随时在家嘛。
我家门口有两个驿站,归属不同的门派的。
每天晚上下班时间段,就能看到两家驿站门口排长队,很多上班的人回家的时候顺手就去把自己的包裹取了。
驿站,某种意义上要比快递柜要给力点,有时候人不在家,包裹放上好几天,也不会说收钱什么的。
总归,快递最后一站上,有个临时存储点,没什么大毛病,也可以理解成给顾客提供的一种服务。
但,这种服务不能强制,强制了,那就不是服务了。
这就是第二项,我对不打招呼就放快递箱、快递驿站的态度,是反对的。
从业态的角度,我是可以理解的。
快递直接放在驿站或者快递柜,可以很大的提高快递员的配送效率,相当于是从B2C的服务,变成了B2B,走量很方便。
问题在于,不能为了图方便,图省成本,直接就把消费者给安排了。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就是,去餐馆吃饭,我是不太需要服务员给我添水的那种人,很多时候服务员抱着茶壶过来我直接就说谢谢不用了,但不能因此,老板就说,那以后都别给消费者添水了,我还省了几个人工钱呢。
可能有人会说,哎呀,你思路狭隘了,格局不高了。
快递不送货上门,那成本就降下来了,成本降下来了,那快递费就低廉了,快递费低廉了,那获益的也是终端消费者嘛。
说这话的,可能不太理解商业。
第一,价格很多时候不是和成本直接挂钩的,而是和竞争挂钩。
现在的快递费用,说实话,不贵。
但这不贵并不是「成本下降——费率变低」这么简单的逻辑,而是「竞争存在——要卷对手——压低成本——费率变低」。
比如,申通的总裁今年新春启动会上说的就是:
全体管理者要对自己更狠更残酷,带领全网直面竞争、舍命狂奔,在保持增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战到价格战结束的那一天
不懂这个的,可以想想网约车补贴大战的状况,和现在其乐融融的状况,哪一个费率更低。
所以快递送上门,成本提高了,利润没那么多了,没毛病;快递送上门,成本提高了,所以要涨价,那就有毛病了。
这中间的区别,要细细感受。
价格战状态下,成本不指导定价,成本指导的是自己能不能比对手更能熬。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
第二,价格很多时候不是消费者要出来的,而是同盟出来的。
一个行业坐久了,同行之间该卷的时候卷,该携手共进的时候很会称兄道弟。
这就是价格同盟。
去年有个行业,把这事儿弄在台面上了,搞了一个价格同盟,承诺不打价格战,只存在了一天,就被骂的闭麦了。
但不放在台面上的,还有很多。
快递就是如此,铺驿站和快递柜跑马圈地的时候,相互之间各种使袢子,但对于铺驿站和快递柜这事儿,又拧成一股绳。
竞合,co-opetition,就是这意思。
对于大企业来说,危机,有时候也是机遇。
一张A4纸下来,是不是集体涨价,就有说法了。
去年年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快递业大会上,就已经有人在聊这事儿了:
低价无序竞争是扰乱市场的行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涨价,良好的服务必须有合适的利润来兜底
当类似的声音出现的时候,行业共识就形成了。
大家还记得2020年的那一次,两天内5家快递集体涨价么?
所以,我对不打招呼就放驿站或者快递柜,是反对的。
这是有一种打着「快递员好辛苦,消费者必须体量,不然就没道德」的实质绑架,把快递员的福祉和消费者利益对立起来,企业自己缩在后面,挑起群众斗群众,很没品。
这就衍生到第三项了,我为什么对「情节严重的最高罚3万元」里面什么算情节严重,是蒙圈的。
如果这个新规的目标,是让企业老实点,确保送货上门,那很简单,直接定没有打招呼就放驿站或者快递柜,罚款多少就行了。
为什么要加个情节严重。
情节,要怎么才算严重?
有人在家,急等着一种药救命,下单买了,送外卖柜了,耽误时间,人挂了,这肯定严重。
但有多少这样的情况?
我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如果说酒驾的规定改成,情节严重的最高罚3万元,你觉得这是在严罚酒驾,还是实质上的放松对酒驾的处罚呢?
快递企业就会算算账,哦,你让我送货上门,我提高的成本是多少,哦,你规定情节严重才最高罚3万块,那我被罚的概率又是多少。
两者一计算,哎,干嘛送货上门嘛,就是变相从我这里收点罚款而已,懂了懂了。
吐槽完了,咱们聊点实在的。
其实要解决送货上门问题,不复杂。
不都在说技术牛么,技术上就可以解决。
比如打通购物平台,直接在购物平台上下单的时候,就来个选项,是送货上门还是放快递柜或者驿站。
难么?
如果觉得打通API麻烦,那短信提示集中化起来嘛,不需要快递员一个一个打电话了,东西要到的前一天,系统自己发个短信,送货上门回复S,家里没人回复B。
难么?
甚至快递公司想要引导消费者习惯,也可以啊,选择放快递柜或者驿站的,送积分,积分可以抵消日后寄件的运费,各种卷的成熟玩法捡起来嘛。
难么?
这些手段,都可以在保持送货上门的基础上,又满足一些人不需要送货上门的需求。
不至于一说到送货上门,就默认成本提升是所有快递单都要一单一单的进小区、找楼号、等电梯了。
要涨成本,但不会那么夸张。
反过来说,这些谁都能想到的手段,以前之所以不做,就是连这点成本也不想负担。
甚至脑子里面甚至还想着要通过快递柜滞纳金从消费者手里多收点钱,来补贴当年铺柜子的成本呢。
铺柜子的确是要花钱的,但这更多是来优化快递公司本身递送效率,压低配送成本的。
什么概念?
掏消费者的钱,来给自己省钱,吃两头。
所以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类似的吹风了,说,哎呀,你们要送货上门,那快递运费就要上涨了,这是市场规律,到时候别骂人哦,你们自己选的……
哎……
都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