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6个

湖南省委通知将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如何看待此事?

经济观察报
246个点赞 👍

看看下面的回答,都是些什么论调,这到底是怎么了?

好吧,我也不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我直说,现在大家已经天然地形成了一种舆论对抗,不管政府干啥,只要不是发钱,都不可能赢得大家的叫好声。

这是我之前说的蜜月期的问题,再好看的电影,第一遍惊艳,二刷也还可以,但每天一遍肯定不行,必须得时不时上点新节目。比如高压反腐,老百姓爱看,但你天天演,大家就觉得也没那么有意思了。

而之所以反腐剧大家爱看,是因为这体现的是老百姓关心的社会公平问题。

之前高官落马,一听通报贪污几千万,大家觉得,真该死,原来我们的钱都被你们弄走了,感谢国家给我们公平正义。

现在高官落马,一听通报贪污几个亿,还是死缓,老百姓觉得,这贪官是怎么抓都抓不完了,而且就算抓了,也是豪华单间四菜一汤,而我连租个房都压力山大,你让我感谢你啥?

就这几年的舆论风向,我不相信国家没有看到,这是一种新的苗头,是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期待,围绕着“到底老百姓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才是解放思想大讨论应该讨论的。

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政府哼哧哼哧地干活,但老百姓还不买账,你说是老百姓要得太多,还是政府能给的太少?

平心而论,现在我们能够享受到的生活条件确实已经好于历史上任一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时期大家的幸福感会比以往更强。

二十多年前我爸买了一款蓝屏手机,在大家都还用黑白屏的时候,他简直就是全村最靓的叔,但现在,谁不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

你要是用这种差距,来证明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我觉得不行。

幸福感这玩意,并不仅仅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生活资料有关,我觉得更多的是个人经济收入在当时环境下的消费水平有关。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工资收入翻倍了,但是钱不耐用了,消费能力反而变低了,所以,幸福感反而没有二十年前那么强,这才是问题所在。

特别是当历史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候,社会资源充分地流向了权贵阶级,就像古代的王公贵族掌握着全国80%的土地,而全国80%的农民却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这种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激化,而且逐渐尖锐。

所以,如果在这个时代,我们还用以前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认为已经让全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所以大家应该感到满足,那肯定是大错特错。

二三十年前,大家日子过得都一般,日常差距不大,大家的心态也就平稳,但到了今天,说起来是大家都脱贫了,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明显了。

现在的农民确实可以不通过种地来养家糊口了,但是他们不管是在外务工也好,当底层员工也好,仍然是这个国家过得最穷的人。

说白了,老百姓要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更公平的分配,而不是优质公共资源被权贵掠夺干净,自己连低水平的公共资源都得不到。

古代农民要的比较简单,只要有土地种,自己不被饿死,就要感谢上天和朝廷。今天的底层人民,要考虑的是是否有足够的、我消费得起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

往大了说,历史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阶段,就该要调整国家治理的思路。

往现实说,是现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有需要修正和优化的地方。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可能意识到了一些社会问题。而舆论不买账,更是一种警醒,说明这些社会问题确实有点严重了。

我觉得这个文件里面最核心的是这一段:

从思想深处解决好发展信心不足、使命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够等问题,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根本扭转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的速度情结,扭转不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不愿意承受转型阵痛的换挡焦虑,扭转一门心思在数据上“想办法”“造业绩”的造假冲动,扭转不顾风险乱举债、盲目跟风上项目、好大喜功铺摊子的路径依赖,扭转不顾客观实际、不按规律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唯上”思维,扭转单纯靠拼资源资金投入刺激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扭转迷恋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的功利主义倾向,扭转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的折腾做法,扭转刻意逃避、掩盖矛盾和问题的“鸵鸟心态”,扭转“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躺平”思想,以湖南一地一域发展为全国全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很多人会觉得,这也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但是你要想一下,如果能通过表现来找到病因,加以施治,也是不错的做法。

比起凡事只能归因于体制问题,能够提出表象和问题,来逐一解决和优化,进而推动体制改革,是基于当下的一种最优解。

而且,这些问题,确实是现在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如果能够真正解决,对于推动政府行政法制化进程、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实是大事、好事。

对于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

一个是参与讨论的范围问题。文件上写的是县级以上机关单位,个人认为不妥,乡镇基层是接触人民群众的真正一线,基层干部的意见其实挺重要的,应该要重视,甚至是,基层干部说的,可能更重要,我有时会和省厅的干部吃饭,个个都是理论家,一口一个出发点是好的,口口声声基层基础薄弱,说他不接地气都是给点面子,要不然只能说他是一个脑残。想起那年,公车改革,后来大家都在说,一帮不用下村的人,坐办公室里拍脑袋取消公车,最终到了乡镇,它就不是什么公车补贴的问题,是没车真的下不了村的问题。

二是讨论的重点应该是“实事求是”。当你对体制内工作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中国人太会玩套路了,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家都怕自己给自己挖坑,所以大家都学会了“如何巧妙地以一切为了人民之名行虚浮作假之实”,就像前面所说,文件发出来,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都是心系人民的,但是到了基层,谁都在骂,为什么?因为虚,浮,假,大,空,落到老百姓头上没实惠,老百姓自然就不买账。所以,要讨论就得讨论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实在一点,少点出发点,出发点好的事情多了去了,但关键是出发之后,到最后是什么结果。

三是着重解决政绩观问题。简单地说,老百姓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才是顶层设计时应该重视的政绩评价标准,这次反腐纪录片里面,多次提及一个问题,就是政绩观扭曲、盲目上项目、举债,表面看只是领导干部瞎搞,和老百姓没关系,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把钱霍霍掉了,老百姓就穷了。这些官员通过搞政绩能上位,除了自身想往上爬,也不能忽视了当前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不科学是一个重要原因。上面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干部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那样。现在的政绩观评价体系,确实应该优化(改革)了。

四是推动优化干部选拔机制。光讨论,用处不大,关键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与其想让所有干部的思想都同步提升,不如多考虑把思想先进、敢于开拓创新的干部用在合适的岗位。你就拿一个企业内部的小团队来说,你想让所有人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是不现实的,你应该做的是让工作热情高涨且有实力的人的作用更加凸显。现在干部任用的机制,就一个字,求稳,但忽略了到底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才,稳定固然没错,但是也容易让大家陷入固步自封的局面,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无法推动体制的真正改革优化。一些地方的干部竞聘上岗机制,我觉得应该推广,应该在现有传统的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基础上,增加竞聘机制和民主考评机制,考试、演讲、面试,别藏着掖着,放一部分分值给群众来评价,搞一套综合性更强、更公开透明的干部选拔制度,比什么都强。2012年,贵阳市有一次直接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十多年过去了,我看到这些领导干部工作状态、成绩也确实可圈可点。

其实,解放思想,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让想干事的人上去,而不是让想上去的人上去,是很关键的。

谁不想当官,谁不想往上爬,关键是,要让那些为老百姓干成了实在事的人上去才行。

尽管从以往经验来看,这个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可能又是形式主义重灾区,但我还是期待看到全国范围内能够真正重视思想改革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人”这一关键,拿出些实打实的东西来。

不仅仅是回应舆论关切,更多的是给自己把脉,开个方子,疏风解表也行,强基固本也罢,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副更强健的体魄,才能应对今后更加复杂的形势变化。

编辑于 2024-02-19 20:46・IP 属地贵州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参知政事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