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部虚拟股分红,基本年年都要来一轮,今年本来也没啥特殊的。
结果上知乎一看,大手笔分红居然也要挨喷,我算是开了眼了。
有人说“股票不是人人都有”,“实际干活的基层员工拿不到”。
目前华为员工总数大约20万,2023年分红覆盖范围至少14万,覆盖率约70%。
没到100%,的确不算人人都有。
但我真想问问,市场上有几个大公司的股权激励有这种覆盖广度和力度?
如果70%都覆盖不到实际干活的人,那我只能说剩下的30%不是人而是神仙,顶着制裁压力和70%的拖累,还在通信AI半导体等核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还有人说,“股票不同职级配额有上限”,“贫富差距巨大”。
说实话当时我看到这个都气笑了,你自己不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相矛盾么?
正因为不同职级配额有上限,所以差距才控制在企业经营范畴内啊。
连任总都只能拿不到1%的股份,其他高层又能拿多少?贫富差距再怎么算也比“99亿不知情”强多了吧?
不同人分红可能有不同,不同职级股票配额可能有差距,这也是正常情况吧?
菊厂是在大手笔分红,但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能搞绝对的平均主义。
甚至还有人说“钱都分红了影响业务投入”,“只敢和小厂比研发”。
这个我就更无力吐槽了,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啊:
华为之所以大手笔分红,就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只敢和小厂比研发”的结果是,2022年菊厂研发投入1615亿,排名全球第五,超越英特尔三星高通等一众巨头。
也正是如此大手笔的研发投入支撑,才有Mate60系列打破封锁的横空出世,才有昇腾计算卡大批量出货的一鸣惊人。
至于“把分红的钱投入业务就能XXX”的言论,这么肤浅的认知谁想不到啊?
只不过任总比大多数人更清楚,“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
最后,还是认真回答一下问题吧:
华为员工大范围持股和虚拟股分红的管理体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是极其特殊的案例,也是华为的重要特色。
上文说过,目前华为员工持股比例高达近70%。
超过半数的在职员工持有虚拟股并享有分红,一定程度上能分享公司整体发展的红利。
反倒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不仅持有股份比例极低,而且近两年还一直在下滑。
2017年任总持股比例约为1.4%,2018年约为1.14%,2019年约为1.04%;
然而到2020年,任总持股比例跌破1%,下降到了0.94%。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任正非持有股份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0.84%。
在分钱这方面,任总的格局确实令人无话可说。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员工持股本质上属于虚拟受限股,能够享受分红,但投票权有限。
与其同时,任总持股比例虽然很低,却保留了大多数投票权。
硬要上纲上线进行意识形态分析,那我认为华为这套体系严格来说并不算集体企业或社会主义,而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股权制度下的一种改良。
但我一直认为,员工大面积持股、股权分散、决策集中,这应该说是华为的重要特色。
华为坚持不上市,大面积向员工分红的特点,对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塑造团队战斗力、摆脱短期资本投机干扰坚持长期投入等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而投票权集中总体上保证了华为决策的效率,不至于陷入严重的内耗。
另外,还有一点应该看到:
华为2021年分红614亿,2022年分红720亿,2023年分红770亿分红总额是在不断增长。
只是近几年制裁压力下,菊厂扩大了股票分红范围,覆盖率从前几年的60%多陆续增长到70%。
由于覆盖人数和股票总额的上升,2023年每股分红稍有下降。
道理之前也说过了,菊厂刚刚渡过最艰难时刻,短期内财务报表还是会有一定压力
我知道很多人都期待着华为全面回归后重返高速增长。
我个人是坚信下半年华为回归的,但有句话我认为也有必要提前强调一下:
华为全面回归对营收会有明显提振,而且长期看菊厂重返高速增长是必然的,但我认为短期内财务报表很难有极其显著的改观。
华为全面回归,必然对美国形成极其强烈的刺激。
以美国的行事作风和近期屡次强化半导体领域制裁的作为,很难想象海对岸会对菊厂回归无动于衷。
我个人认为,届时美国歇斯底里做最后一波尝试的可能性相当高。
而且即使华为全面回归,短期内良率和成本方面必然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可能是“产一片亏一片”。
这还不算,一段时间内自主产线的技术和产能都会存在局限。
技术我认为可能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产能。
之前回答分析过,相关产能实在太抢手了。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短期内财务层面仍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我之前说华为回归可能意味着半导体领域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而非战略反攻,一定程度上也在于此。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先进制程供应的核心瓶颈逐步攻克,菊厂的终端/AI计算卡/车BU等相关业务已经全线发力。
Mate60系列和Nova12系列持续热销,昇腾AI计算卡直接卖爆,问界登顶造车新势力月销第一,这些都是明证。
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实打实的分红,对于稳定团队、激励员工肯定是正面作用。
如果菊厂未来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个人希望华为这种模式能够被更多企业适当学习效仿。
当然说实话,让创业者个个都拿任总那点股份也不现实。
目前社会环境下能走出来的创业者大多是人中龙凤,创业过程中普遍冒了巨大风险,获得较高的回报也是应当的。
但如果未来有更多公司能采取大面积员工持股的策略,不论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是缓解贫富差距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