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如果朝鲜真的改革开放,他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到什么程度?

甘棠
407个点赞 👍

果不其然,又有人对“朝鲜的改开水平相当于80年代”的事实不满了,大概是为了捍卫此人心目中“都是自己一个人过去闯”(此时连收容遣送、暂住证都成了“自由迁徙”的象征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双思)、“系统失去了对大多数人的人身控制”的黄金80年代吧。

但是,这属实是一种迷思,因为朝鲜的外资企业也全部实行他口中的“劳动合同制”,理论上全部都是“企业自主用工”:

第六十一条外国人企业录用共和国职工的,必须同经贸区劳务介绍机关订立劳务录用合同……
第六十二条录用的共和国职工,在合同期限届满前不得解雇。合同期满前解雇共和国职工的,必须同职业同盟组织、劳务介绍机关达成协议。[1]

这些其实全盘都照抄1980年代瓷器国经济特区的相关规定。

至于此人口中朝鲜“选工用工要完全服从朝方的安排”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无非就是通过劳务介绍机关变相控制和筛选劳工。但是如果真的在1980年代工作过的人,对此应该也并不陌生:

第三条 深圳特区和珠海、汕头两市设劳动服务公司,在特区(市)劳动局的指导下,协助特区企业招聘和培训职工,负责职工就业辅导,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第四条 特区企业雇用职工,经特区(市)劳动局核准后,可由劳动服务公司介绍,或者由企业自行招聘,按照择优原则,通过考核录用;经录用的职工,可试用三个月至半年。[2]

1980年代初,特区内的外资企业要在特区录用工人,都要通过当地的劳动局“核准”,一般要通过特区劳动服务工作“介绍”。在特区以外录用工人,更需要通过当地的劳动局

1982年,韶关市劳动局为蛇口工业区外商独资企业港资凯达玩具厂招工,80多名韶关女孩成为凯达玩具厂首批合同制工人,她们后来被媒体称为“第一代特区打工妹”。

特区以外的外资企业亦如此,比如上海市就设有外服公司,专门负责向各外资企业派遣职工。该企业存在至今,即今上海外服集团(FSG)。

后来随着企业渐多、用工日增,政策当然不断放开。但是,直到1988年,特区内企业仍然只有自由雇佣户籍在特区内的职工之权;想要聘用特区外职工,依然需要经过各地劳动局: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可根据生产(工作)需要确定招用职工的数量。
用人单位可自行招用特区和特区所在市市区的居民。
外商投资企业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兴办的企业在特区招用职工尚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到国内其他地区招用职工,由市(特区)劳动局与当地劳动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其他用人单位到国内其他地区招用职工,须征得市(特区)劳动局同意。[3]


至于说什么:

进一步说,什么王石、董明珠、任正非、周群飞都是80年代开始起家的企业主,随便看看他们的生平经历什么的,这些人谁需要通过什么统一程序跑到深圳的?不都是自己一个人过去闯吗?

只能暴露这位答主自身的“瞎说”。

王石是广东省外经委的干部,经常到深圳搞外贸;1983年又调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今特发集团),1984年挂靠在这个公司旗下创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后发展为万科。万科的国资背景即来源于此,所以王石是一名深圳地方国企干部。

任正非是基建工程兵干部。基建工程兵撤编、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到深圳时,任正非转业到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成为合资企业干部。1987年因工作失误,任正非下海经商创办华为公司。

王石和任正非恰恰都是通过“系统”内“统一程序”而“跑到深圳”的。

董明珠到深圳已是1990年。周群飞1985年到深圳打工时是否通过劳动局介绍已不得而知,但盖章办手续恐怕也是少不了的。


至于让大家去看2021年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了解1980年代的瓷器国这样搞笑的事情,我觉得都没有批驳的必要。既然那么想看电影电视剧,那还不如看看1980年代的电视剧,比如1989年的电视剧《公关小姐》。从1980年代的电视剧,我们就可以知道,哪怕到了1989年,服从“系统”分配到某个机关或者国企,然后再被安排到合资企业就业,也是很常见的就职路径;而不会臆想什么“都是一个人过去闯的”。


总而言之,事实是明摆着的:朝鲜在外企用工方面的限制跟1980年代初期的瓷器国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某些人觉得朝鲜没有“雇佣劳动、用工双向自由”,那么瓷器国当时也没有。无论认为有没有,总该采取同一标准才好。我想,除了朝粉老左和急于开除朝鲜资籍的申必目田,都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朝鲜有没有“雇佣劳动”,也根本不用从外资企业用工去考察。现在朝鲜合作农场已解体,农村都是“圃田担当”、分田单干,城市黑市遍地,地方企业大量都是承包给私人开作坊,甚至比米莱的阿根廷还提前实现了“货币美元(假钞)化”。在这种情况下,朝鲜难道没有“雇佣劳动、计件工资这么基本的市场经济条件”吗?我想也只有申必目田才会觉得隔壁炒房的钱主会给你支付固定工资,或者长期养着你当固定工。

本人不妨套用那位答主一句话,给这个答案作一结束:

今日瓷器国到今日朝鲜,实际上是连续性大于断裂性的,今日瓷器国更多的是把今日朝鲜已经成事实的许多东西在台面上承认下来(内资私企、全面商品经济)。跟社会主义时代到今日朝鲜的“断裂性”截然不同……社会治安省的社会安全员带着民兵到处设卡抽成,是今日朝鲜的产物,这些东西恰恰是公民可以自由行动的体现。


顺便再贴一下对朝鲜2012年以来新一轮“改开”(之前有过多次反复,最近一次试图重新强化统制经济是2009年)的总结:

2012年,朝鲜展开新一轮改革,又称6.28方针。这一轮改革在农村推行圃田担当制 ,也就是大包干,家庭承包土地、自主经营(实际仍受协同农场一定程度的干涉,就像瓷器国1980—90年代那样)。朝鲜国家按官方价格收购70%的粮食,留30%由农民自主支配、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也可以自己加工成副产品,类似于瓷器国合同订购制时期,不过当时是收购30%、留70%,原因当然是两国吃统销粮的城市居民人口比例不同(朝鲜城市居民占全国人口70%以上,瓷器国1980年代不到30%)。
2014年朝鲜又通过5.30措施对6.28方针进行了修改:目前当局只以固定价格征购农民40%的粮食(同样还是,理论上给钱,但实际上估计都拿去给协同农场交三提五统了),剩下的60%都由个体农民自己支配,不过当局另外还以市场价格在自由市场上征购一部分粮食来弥补城市配给粮所不足的部分。
换言之,现在朝鲜的体制,已经比较接近1985年推行粮食合同订购制以后的瓷器国(当然,合同订购的部分还是较多)。总之,朝鲜进一步资本主义化了。

在城市企业里,朝鲜则从2012年开始推行了自称“社會主義企業責任管理制”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一长制),扩大利润留成、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允许自行采购原料、自行决定产品价格、自行决定职工工资)、进一步放宽国营企业搞双轨制,金正恩称之为“我们式的新的经济管理体系”。2019年《宪法》更是删除青山里精神和大安工作体系,也即正式废除了党委制的旧法。

招商引资早在1980年代就搞了自然不用说,这一阶段因为国内外形势恶化倒还有所收紧。“经济特区”也是1990年代开始就办了好几个,不过因为种种内外因素,在2010年代反而陷入了萧条。

自由市场和个体经济早在1990年代经济崩溃时期就作为自发谋生的一种方式发展起来了,2002年的第一轮改革(7.1措施)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目前也是合法存在。2009年,金正日试图通过货币改革打压私人资本和小生产者,但是以失败告终。反而导致朝鲜货币在自由市场上失去信用,外币(包括朝鲜自己造的伪钞)成为朝鲜自由市场上的硬通货。这之后,钱主(私人资本家)的权势就更大了,不过还不能像1988年瓷器国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后那样公然存在,要么伪装成个体户对外不承认雇佣劳动,要么给自己戴上红帽子(比如承包车间、企业)。

朝鲜在1974年号称废除了税收(后来恢复对外企征收,但对内依然宣称无税),但实际上无税而有费,向各种企业、个人收取“利益金”、“交易收入金”、“服务费”等名目。不过确实没有农业税,但圃田担当制之后协同农场有没有三提五统也难说。
朝鲜号称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后者似乎确实真有十二年免费教育,质量如何先不说,肯定是好于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普及不了、中学教育大崩溃的瓷器国80年代。不过前者就纯属糊弄人了,首先限制就医,普通人得到基层门诊看病然后接受逐级转院,但实际上基层门诊就搜集各种土方搞“民族医学”来糊弄你。这次抗疫期间也是如此,跟医保崩溃的瓷器国80年代也差不多。
朝鲜的户籍制度因为自由市场、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不可避免走向松弛,但当局还是在竭力维持的。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时常有地方当局动员民兵封锁边界、吃拿卡要的事情。这种事情瓷器国80年代乃至90年代都有很多,直到21世纪才减少。

可能还有人想说什么朝鲜“不够开放”,但实际上,80年代的瓷器国也到处在“清理精神污染”、“批判黄色歌曲”乃至于在严打时判处地下舞会组织者死刑,总之一方面诬蔑、批判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文艺,一方面又试图阻挡西方资产阶级文艺进入,徒劳地试图复古50年代。然而因为自由市场的开放、私人资本的兴起,当局的管制能力又跟不上,这些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今天朝鲜也是类似,南朝鲜各种商业化的文艺产品通过U盘之类的媒介在朝鲜民间大肆地传播,只是朝鲜官方还端着架子罢了,也颇有点80年代老左气味。

那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当然也是有的。
首先,朝鲜人住的好,人均住房面积显著高于1980年代的瓷器国。虽然朝鲜住房大多是30年以上房龄了,不过2010年代以后也开始修建大批新的楼房,质量好不好不说,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不过托名换房的私下房产交易,以及涉外的商品房交易,都方兴未艾,这一点也很像1980年代的上海。
其次,朝鲜的移动电话开始普及了。虽然2000年代一度禁用手机,但现在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超过了25%。而且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福气,跟古巴一样,手机大多数也能上网了,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然,朝鲜人上的是跟因特网隔绝的全国性局域网,但瓷器国人现在也差不多嘛。
类似移动电话这样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优越性还是挺多的,有点类似瓷器国在80、90年代一下子普及各种白色家电、弯道超车发达国家的味道。

总之,朝鲜从生产关系来看,比较接近瓷器国1982—1988年,也就是80年代中期。从生产力,或者说居民生活水平来看,则朝鲜不同地区的差别较大(话说回来,当时瓷器国各地区之间难道就不大么?):平壤已有2000年代初二线城市水平,其他城市和农村则相对落后,有的可能只有1990年代初期瓷器国沿海城市、乡村的水准。不过无论如何都好于瓷器国80年代。
所以,想要梦回瓷器国1980年代用不着穿越,移民朝鲜即可。

另外再推荐几个去处给怀旧爱好者:
认为1992年前后的1990年代初期是黄金时代的,可以移民古巴;
认为2000年左右(世纪末)的1990年代后期是黄金时代的,可以移民越南。
同样可以保证,具体生活水平只会提升,不会下降。

参考

  1. ^DPRK外商独资企业法实施规定
  2. ^1981年《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
  3. ^1988年《广东省经济特区劳动条例》
编辑于 2024-01-31 21:48・IP 属地日本
黑齿长发阮光平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