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其实很容易找到答案。随便去一个政府网站看看,上面就有本单位上一年度的财政经费决算说明。
里面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钱花在哪了,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仔细看就能明白,人员工资这一块,如果这单位不搞啥项目的话,基本上就占支出的大头。
三公经费的话,也没啥招待费或出国经费,基本上就是单位正常运转的费用,再加上审计跟纪委盯得紧,这一块也没啥好说的。
最大的开支是项目支出,一旦要上项目,那项目有多大,就能花出去多少钱。
而且这个钱,不一定非要按照预算,账面上没有也行,先欠着,等以后慢慢给你。
比如一名公职人员,一年下来,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等费用合计15万,这个单位有50人的话,这些费用也才750万。
但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项目,就不止这么一个数了。
比如,你们单位要开发一个业务上的app,那这个项目可能就要上百万的花费。
那说回来,财政为啥就困难了。
这是因为以前有钱的时候,铺开了很多项目上的摊子,但这些玩意哪个都需要往进去持续砸钱,要么就是完成的项目,你得给人家结账,以前有土地出让金这一收入大头,一块地的钱就能解决很多事,但现在这个现金流断了,收入没了,但那些还未完工的项目,还像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张嘴等吃的呢,总不能不管让饿死吧。
所以,收入少了,但支出却一点没变,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财政就看起来很困难了。
那话又说回来,不上项目,让这一部分的支出减少行不行?
这样做也是不行的。
因为有些项目,确实很有必要,而且政府牵头的项目,就像一个跷跷板,能带活很多的资金和产业,也创造了一部分工作岗位,增加了一些人的收入。
比如老城区到新城区,只有一条路,车辆多,交通繁忙,事故多发,而另一条路早就规划好了,那修好这条路缓解到新城区的交通压力就非常有必要。
修这条路,就需要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参与,水泥、木材、石子、沥青等下游产业链也会跟着动起来。
工人也能借此打工赚点钱。
所以,像这种项目,对经济推动是有积极意义的,属于该花的钱还得花的范畴。
但不是所有项目都值得上马,比如一个四五线城市,城区人口三四十万,结果又是修歌剧院,又是建奥体中心,一年下来举办上三四回活动,剩余时间连只鸟都不去拉屎,那这种项目就是不值得的,需要砍掉的。
其实财政就跟过日子差不多,收入的渠道要搞得多多的,但花钱却要精打细算,可以允许透支,只要项目有实际价值就可以,但绝对不能浪费,特别是为了面子政绩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