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事过经济指标统计的一线人员,我只想说,年年喊着要严处统计造假,年年给培训《统计法》,但只要统计部门没有从地方独立出来,成为直管,只要最上面没下定决心向历史认错,只要经济数据指标完成情况仍然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指标,这事儿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没有动机,谁一天费劲造假?基层力量虽然薄弱,可能做不到对所有数据的精准把握,但大概情况,肯定是掌握到位的。只要样本足够多,些许估算误差最后也会抵消,总体数据的可信度是能接受的。
比如农产品产量,工业品产量这类受限于客观因素的东西不容易注水,上面也不考核增速,所以每年就是增长一两个百分点,意思意思,在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对冲下,这种拍脑袋定下的增长目标也会被对冲,危害和影响都很小。
但这根本就不是统计造假的重点领域,从上到下最重要的一项统计数据是GDP,GDP构成里净出口和消费两部分数据从其它领域直接生成,基层没有统计权力,也就没有操作空间,但剩下的投资这一项中“固定资产投资”,却是交给基层统计的,也是造假的重灾区。
原因无他,改开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总方针下,从省到乡都有经济发展的考核任务要完成,且单次一项工作,分值占比接近全年总体任务的15%。而每年年初,发改部门都会定下增速目标,经过逐级分解,为了抵消净出口和消费的降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要求就会达到20%,部分体量小的地区甚至要达到30%。
一开始可能还有保真,但随着泡泡越来越大,上面的领导只有继续维持高增速,排名才能靠前,才容易进步。等几十年过去,经济形势变化,上面意识到统计造假的危害,想要叫停,但又投鼠忌器,担心数据一夜之间崩塌引发市场动荡。所以年年调子起的高,板子打下来却不重。
实际上真要想杜绝统计造假,技术上非常简单。合同,汇票,收据都能作假。但发票不行,自带二维码,是实打实要掏真金白银,只要认准发票,根据税率反推,经济数据只会漏统,不会造假。
然而真要下死手,一朝把门焊死,GDP怕是也要和就业率一样,不必公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