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6个

国家统计局就「统计造假」纳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处分范畴答记者问,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经济观察报
159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不是大家不信,还是请国家统计局来几个典型案例让大家开开眼。

其实民间早就有怨言,就是不论是二胎、三胎开放还是房地产限购限售放开,亦或是拉动内需,国家给民众的感觉都是慢很多步。如果统计数据只是粉饰太平,摆在决策者面前是一份美化的数据,那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以至于发明了一个词语,叫做宏观数据和个人感受的“温差”。说白了,政策制定者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宏观数据严重偏离普罗大众。

比如说人口这个话题,以前没有联网的时候,不少地方学校通过虚增学籍来骗取国家补助,等到联网后一人一档,上面傻眼了,适龄上学人口大缩水,本来以为民众一片浓郁的生育意愿,还搞出什么“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的“奖励政策”,直接错过了生育意愿强烈的70后,让中国的新生儿呈现断崖式的下降。 最近900万的新生儿也是让大家充满质疑,现在不少地方都赶紧公布自己的新生儿,把压力甩给统计局和后公布的省份。此外,中国GDP增速5.2%公布以后,迎来的是股市的疯狂大跌,官方的口径是,稳定投资市场信心最有效的是经济发展,你说5.2%的增速不好么?为什么民众不买账呢?官方统计缘何缺失公信力?

再回到拉动内需方面,一方面是存款数据的水涨船高,一面是PPI、CPI的同比、环比下降。官方在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得出了“居民手上有钱、只是不愿意消费”的结论。又是建设所谓“一刻钟生活圈”,又是各种调休凑“小长假”,主打让居民把手上的钱花出去。结果12月份数据一出来,CPI、PPI继续同比下降,大宗商品方面70个城市的二手房无一上涨。居民存款数据上升的背后,原来是隐藏掉的贫富差距加大,占社会主要数量的普通人,在经济下行和裁员的双重威胁下,收入降低,并没有多少消费潜力,再看看去年一年的拉内需,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呢?

现在的事业单位,有大跃进的风气了。任何核心数据,只能上涨,不能下降。但是问题是,数据不是永动机,不可能一直上行。教育领域有一个核心数据叫做专任生师比,普通学校要求18,医学要求16,但是随着疫情扩招,研究生大量增加,而硕士在计算生师比的时候,1个硕士在权重上等于2个研究生,很多学校的专任生师比早就突破了18的办学基本条件了。于是不少学校铤而走险,疯狂虚增外聘教师数量,这都快成了行业共识了,有人被处罚么?还有教授上课百分百,不少学校公布的数据,还强调借调、生病、新教授不计算在内,故意更改指标含义,有人被处罚么?

发布于 2024-01-23 15:35・IP 属地江苏
张逸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