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郑强近日指出,「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艰苦的工作你又没有勇气去做」,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978个点赞 👍

这句话前半部分没错,后半部分其实最重要的没说。

「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这句话基本没问题。

大家常说“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其实不是“找不到”,毕竟中国14亿人只有7千万左右的本科生,如果本可能都找不到工作,其他人得饿死。是“符合本科生预期”的好工作不好找。

所谓“好工作”就是大家口中的“钱多、事少、离家近”,那么解读为“享受”的工作也没有大毛病,这话算不上贬义,毕竟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追求享受”推动的。

为了能更持久、更舒服“享受”,我们才会耕种粮食,发明科技,改造山川,实现了现代化。

追求“享受”是人类镌刻在DNA里面的生存本能之一。所以职业没啥羞耻、批评的。

而「艰苦的工作你又没有勇气去做」这句话就属于没说完整了。

像是大厂程序员、银行接待员、年轻老师都是要吃苦的工作,年轻人从不缺乏「勇气」去尝试;互联网大厂经常要加班,年轻人也没追求「享受」不愿去。

年轻人其实不怕吃苦,怕的是“眼前吃苦拿不到对应的回报,未来持续吃苦到五六十岁,甚至因为你甘愿吃苦被扣上了‘好忽悠’的标签,终身吃苦。”

举个例子:

我曾经在一个小广告公司打工,那时候国内地产正热,年底公司接了个给地产公司策划新年晚会的活儿,做的口碑不错,同行互相推荐,结果从12月到春节公司接了又七八场类似活动。

每场晚会都需要出策划,帮对方排练节目、彻夜监督搭建舞台、彩排测试、还要联系各种制作公司,普通人干一场就得缓俩礼拜。但挣钱的机会就这么俩月,生意上门老板不能不接。

会议室里,听说接下来还有六场活动时候,所有员工都怨声载道,有人当场就要请假回家过年。

结果老板话锋一转,宣布这几场活动预算都是30万以上,公司决定和员工“五五平分”,一场活动不管赚多少,公司占一半,剩下的参与者按岗位分钱。

财务拿个计算器劈里啪啦算了下,一场活动下来每人差不多能分1万多,坚持辛苦俩月,过年前每人除了工资还能拿到十万左右的奖金。

于是会议室气氛立刻就变了,旁边的小姑娘大喊:“老板,我们年轻人不怕辛苦,出来就是辛苦挣钱的。”所有人跟着哈哈大笑。那一年,我挣到了毕业后最多的一笔钱,也累的大病一场。

新闻中说“作为长者,成长历程的教育就是年轻的时候可以吃点苦。”

是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没得选。那时候国内哪个行业不吃苦?

老一辈常说,那时年轻人理想理想都是“考大学、出国”,否则不是种地就是当工人。

而这三条路也同样不轻松,只不过吃苦后未来的道路更宽广一些。有不少人都是清晨在公园里读英语,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考大学。

但是,走这几条路的人都知道——吃了眼前的苦,未来40岁以后多半不用吃苦。实际上,能在80年代走这三条路的人基本后来也都混的不差。

而更多他们的同龄人,年轻时也在田里、工厂里卖力,一直到40岁、50岁,然后下岗了、种不下去田进城当农民工了,现在每月农村社保一千元都不到,依旧在吃苦。

于是才拼劲全力把孩子送进大学,就是希望他们不走以前自己的老路。

在前途有希望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不怕吃苦,只要吃苦有回报,未来有憧憬,晚年有享受。

一位今天在大学教书的老者,可能会认为是“年轻时自己吃苦考上大学”才有的今天的成就。

但实际上并不是全部真相。

年轻时“吃苦”和今天的“享受”,是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个年代人人都在吃苦,但只有“选对了工作”的人,50岁才能开始享受。

他们如今能在舒服的办公室里,恰恰不光是因为能吃苦,而是“找到了好工作”。进了大学系统。

如果“没找到好工作”选择了去田里、工地吃苦,那么很可能到了50岁还在吃苦。

还有一些老板,用“现在吃苦=未来享受”安员工情绪,实际想的是“你不吃苦,我怎么享受”。

实际上“吃苦”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条件。

那些富二代在外国念工商管理,回国接手家业管理公司,同样不轻松。但如果哪天成功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做的管理层。他要是当保洁,吃多少苦也没用。

既然怎么都要吃苦,到底毕业后进入什么行业,在什么公司“吃苦”就更重要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做那些低价值、要吃苦的岗位,正是因为这些岗位没有什么上升空间,得不到社会尊重,未来也看不到什么前途。

不是现代年轻人怕吃苦,是现代的年轻人会上网了,思维更成熟,也能理解一些社会规律了。他们从不怕吃苦,而是厌烦那些嘴上说着年轻人要吃苦,却先把子女送上享受位置的人。

吃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吃苦后的每个人是否都有公平的回报。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编辑于 2024-01-10 15:26・IP 属地北京
也说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