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仔细看了一下这份发布于2023年12月29日「意见」,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对2024年重点就业工作进行的重要部署」。

「意见」中有两句话,可能有些人没有注意到:
1「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群体」;
2「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抓手。」
这两句话基本概括了为什么要出这份「意见」,出这份「意见」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就业问题已处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中,其中占据绝大数比例的受影响人群是「农民工」。
当年,在经济增速成双位数发展的历史阶段,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无论是为了赚钱,为了梦想,还是为了能把生活融入进城市里,
农民工群体都为社会、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
特别是在贸易和地产方面,都可以看到大量农民工身影。
如今,受世界经济大环境(贸易战、局部战争和对未来预期低迷等)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原本需要很多农民工的岗位的企业,都处于发展低俗或停滞状态,
企业主用工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加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线上的人力劳动也逐渐被机器替代。
在多重因素的「合力」之下,农民工就业就成了「目前就业市场上最后影响的群体」,
因此,面向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至少比「干等着」有价值。

「意见」中还有一句话需要注意:
3「努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能要素支撑」。
这句话非常重要。
自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后,「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和目标。
但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创造,而不是等着发钱,
因此,创造财富的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互联网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就业市场也发生或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所以个人的技能,决定了自己能否在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在学历、技能、知识储备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即便社会企业对人力资源有需求,农民工也无法轻易得到就业机会,
又何谈共同富裕呢?
所以,「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仔细看这份「意见」,你会清晰的把自己摘出来,特别是在城市水泥房里工作的打工人,因为这份「意见」的服务对象很明确:
农民工。
培训技能也很明确,或者有大方向:
传统职业方向有:建筑、维修、家政、餐饮、保安、物流等。
新型职业方向有:直播销售员、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
可以看出,「意见」有没有扯着蛋的大步走,而是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让服务对象有希望,有奔头,有机会。
同时,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落下一个人。

可能你会想,
这种文件多了去了,真的会有效果吗?
有,
但这个有,是「部分人」有,而绝大多数人没有。
你可以想象在校学习,有一部分人学的很好,有一部分人学的不好。
而这种「普惠性」的社会性培训同样如此,
这种培训是一种「谁上心谁才有收获」的社会培训,不会、也无需保证每个参与进来的人都能满载而归,更何况有些人连参与都不参与呢?
所以,这个「有效果」要辩证性的看。
不过,总归是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个好事儿,
为改善整个社会就业严峻形势,有利而无害。
最后,「意见」中还有一句话,可能会带来实质性影响,就是
4「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如何理解?
现在三线一下城市、县(区)、乡、镇、村人口流失巨大,特别是年轻人流失严重,都挤在所谓的大城市,而小城市的发展成了新问题,加剧了「发展不平衡」,对于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形成了阻碍,
因此如何把年轻留下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流动性大的群体有哪些?
你说的可能不那么全,
但一定不会落下「农民工」这个群体。
如果「农民工」有了更好的技能,其中一部分人就有可能选在留在家乡创业,具有了建设家乡的可能性。
同时,因为「留下来」,进而也能逐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还有很多影响,
都将在这份「意见」的影响下,逐见成效。
我们只需要记得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
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
政策是引导作用,效果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需要五年、十年..
到那时,再回过头来看这份「意见」,
可能就会发现它的作用。
就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样,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十年、第四十年的看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不能否认,期初的那个「基础」,那次决定性会议的引导,是有意义。
————
我是拾晨,
一个在走过大厂、私企、国企的职场人。
欢迎关注,在职场中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