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政策很好,可以给农民工一个机会,提升职业技能,也可以让农民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晋升渠道。
但是,这真的是农名工需要的东西吗?
我没有做过调查,所以我不敢妄下结论。
说一个之前看到的调查,网约车司机最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有人对这个调查问题有想法,欢迎留言啊)
在调查之前,想到更多的就是停车难、吃饭难、上厕所难。
所以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从跟人家停车场合作,增加给网约车的免费停车时间,和餐饮店合作,提供廉价的饮食,完善城市的公共厕所,提供更多的如厕点之类的。
结果进行了一个千人的调查和百人的跟车调研,最后发现,这三个问题,根本就不是网约车司机关心的,他们真正在乎的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平台公司的抽成比例太高了。
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本被扶持起来的屠龙者已经成为龙了。
有个司机说,网约车一般需要车证和人证双证,但是实际操作中,人证比较容易,如考试就行,但是车证一旦办理了,车子就变成营运车了,保险之类的就会相应的增加。对于只是偶尔跑跑的,不合算。平台为了拉拢他们,会鼓励他们跑,如果被交通部门抓到了,罚款,平台会补贴一部分,通过一定形式返还。但是实际上真被抓了,大部分还是司机个人承担,而且司机还要长期承担被罚的风险。同样的,因为车子的保险不是营运车子的保险,万一出了事情,就可能出现保险公司不赔偿的情况,对于乘客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在这件事上,并不是去推卸责任,而是在交通部门、平台公司和司机个人,这里面的责任,让司机承担的太多了。交通部门不能允许没有证的黑车存在,因为出了风险,群众骂的就是他们执法不负责了。平台公司也觉得自己提供了平台,不可能不挣钱的。而司机个体觉得,平台抽成,自己还要负责保险,全职可能能挣钱,兼职根本不行,不完善,又要面临交通部门的处罚,他们是最差的。
我个人就觉得,在这件事上,原本的共享理念已经变了,原本是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现在变成了出租车从实体店变成平台公司而已,网约车司机一睁眼,也是面对“份子钱”的,出租车的本质并没有变,苦的终究还是日夜操劳的司机群体。
回到农民工这个问题,现在的农民工真的需要这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吗?的确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主体,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波人可能更需要的是从农民工身份上的脱离,就算是对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只是他们想要实现阶层的一个跃迁呢?
实际工作中,越到过这样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机构,也的确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培训后如何去实现培训结果的落实呢?教育部推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都没有那么高的清苦下,怎么保证这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就能实现对于农民工能力的提升呢?
当然,完还是很支持这样的事情,有比没有好,有了就把它落的更加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