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国内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对“大学”二字充满了滤镜。不管他们后来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是二本大专,在上带学之前总是会把带学想的很美好。不管中学时代如何苦,他们心里面总会有着考上带学就轻松(最新的流行词应该叫“上岸”)了的信念。
而我好像很早就对“考上带学就轻松了”这种话不屑一顾,也不认为“大学”是一个地上天国。在初中的时候,我看到有不少同学勤勤恳垦做题,但是模拟考分数连到高中提档线都悬。我那个时候就在想,我们这类学生[1]该不是因为社会需要我们去读书,才会坐在教室里吧。那这大学也太没劲了吧,对我们几乎没有意义。
随着我学历的升高,我最初的想法却变得越加坚定了。在我的高中数学物理的年级平均分如果都换算成100分,题简单的时候平均分在四五十分左右,题难的时候30分。这个分数段的同学们都不乏有学习态度好的,他们大部分最终都能考上带学。[2]
随着我亲身经历了带学生活,初中时代的想法越来越被验证了:我们本应该上不了带学,但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延缓失业的需要,我们才会在这个地方度过毫无意义的四年。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推动国内大学发展的原因之中,现实因素是远远大于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肯定不会是国内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一所大学。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任何一个在学生时代有滤镜的人,在带学里面感到幻灭都是正常的。
[1]中国真正能把大学以上知识学懂的学生在初中几乎就被筛选到各类超级中学了,在那类超级中学读书的学生听到有人考不上高中会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如果中学时代在自己的班级里面看到很多人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连上高中都悬,那只能说明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被社会推着读书的平庸之人。
[2]我的同学们虽然不是刘那样的天才,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在上带学之前也对带学有着与刘一样的滤镜。
编辑于 2023-12-30 22:34・IP 属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