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9个

如何看待2023年又有部分学校等单位倡议“不过圣诞节”?

Albluepos
72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圣诞节这玩意,本质上确实有宣扬宗教的原罪——你承认不承认,这玩意就是存在的。

但为什么年轻人都去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这种洋节?难道过圣诞节的年轻人都是信教的?显然也不是。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需要放松,需要狂欢。资本借机需要引导消费。

而中国现有的节日——传统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又恰恰填补不了这个需求和缺口。

先说传统节日,在当下,越强调“传统文化”,传统节日里的“仪式感”——其实也就是封建枷锁,就越浓厚。

一到逢年过节,无论在哪,都得参加一堆好的坏的,有的没的聚会,听一群年八辈子见不着一次的人扯些没用的淡,干一些平时不愿意干又不得不干的活,打一些没什么营养的祝福电话,发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信息,吃一些自己本来不愿意吃但又不得不吃的“节令食品”——这种东西由于传承自物质匮乏时期,往往高糖高油,口味也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习惯了。但是在封建枷锁的制约之下,你必须得吃,必须得喝,不然不仅会被家长视为不懂礼数,还会被“文化人”批判为“数典忘祖”。

而圣诞节之类的洋节,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首先外国的规矩管不着中国人,没人会因为过圣诞节你家里不摆圣诞树就骂你“没文化”。其次,过这种玩意,大多数人还是跟投脾气的人在一起,父母、亲戚大概率是不会参与的,也不用给领导老师朋友同学打电话发微信送祝福。这就大大减少了节日的“枷锁”性质。还是那句话,资本主义的“洋节”虽然有一万个不好,但比起封建主义残余来说,它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再说政治性节日,现在也慢慢消退了“节日”的本义,而增加了过多的形式主义内容。过个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得组织大合唱和演讲比赛吧?过个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得写个发言稿,参加各种表彰大会当观众吧?这么一来,节日的“福利性”逐渐消退,而为了特定的节日增加的工作量,反而加大了工作的成本。而洋节在这个方面也没什么讲究,除了某些靠洋节营销的商家之外,没有谁会因为洋节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也没那么大的压力。

所以说,虽然你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反对“圣诞节”及其他的洋节,但你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在传统节日和政治性节日与人民群众的诉求实际脱节的时代,“洋节”的生态位是不可取代的。即便没有圣诞节,没有万圣节,人民群众和资本也会创造出什么“520”“618”“双十一”等一系列节日。这玩意,靠“倡议不过”,是堵不住的。


那怎么办?难道就给“洋节”跪了?

跪是不可能的,但“倡议不过”之外,也得有点别的策略。

整体上来说还是几个办法:

其一,移风易俗,顺其自然,给传统节日一点改变的空间,别总从“文化”“孝顺”等封建残余的角度扣大帽子。比如对端午节不吃粽子,中秋节不吃月饼,春节不走亲戚不访朋友的行为,多一点宽容。有了选择的自由,才能让人更有参与感。比如答主所在的城市,这几年就逐渐有很多人端午节不呆在家里吃粽子,而是选择呼朋引伴去郊外烧烤露营,这样一来,才能从“洋节”那抢市场。

其二,推陈出新,因地制宜,鼓励和创造一点“新节日”。实际上这类的事情,新中国建国初期是搞过一些的。譬如1966年7月16日教员畅游长江后,很多地方就把7月16日设立为“畅游长江纪念日”。在答主所在的城市,这一天,全市的中小学生都带着吃的,来到江河边上,观看由市总工会主办的游泳锦标赛。参赛的选手也都是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游泳健将,这才是全民的盛大节日。最近几年,很多城市也自己搞什么“马拉松”“徒步节”一类的活动,这也完全可以将之“全民化”。但不能靠从国外请一堆“国际选手”拿大奖,让市民当陪绑的。而应当提升大众的参与感。

其三,适当增加一点全民假期。多放两天假,其实死不了人,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现在的春节总共就七天假,其中还有几天是“拼”出来的,“拼”出七天假,回家完成一大堆规定动作,能不引起反感?但如果多放几天,那么就能给更多的人在“规定动作”之外安排一点“自选时间”。譬如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忙家里,初四初五走亲戚,初七初八初九就可以自己歇歇,或者做点别的事情。说白了,现在的劳动者群体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大家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很多都上过大学,放了十几年的寒暑假,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工作后对假期也肯定有更多需求。堵不如疏,顺应群众呼声,也可以增加一些与“洋节”分庭抗礼的资本。本土假期放多了,人民群众的选择多了,抵制“洋节”才更有底气。

以上。

发布于 2023-12-23 23:39・IP 属地黑龙江
王左政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