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两个月前,发生在江西南昌的“丰田4S店辱骂客户事件”!
当时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以性价比+燃油车经济+服务著称的日系品牌,在国产品牌的围攻下,引以为傲的「性价比+燃油车经济」理性优势早已经土崩瓦解,如果再丢掉「服务」的感性优势,日系品牌还剩下什么?我觉得只有“灰溜溜的退出中国”一条路可以走。

日系品牌的崛起,源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3.3美元/桶飙升至11.6美元/桶,增长250%+。原来喜欢大排量汽车的美国人,也发现不是加不起油,就是在加油站排队数小时。而日本车凭借小排量、低售价,迅速抢占了美国市场。毕竟老美就算再有钱,人也不傻。

而咱们的改革开放,也给了日本车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界初,丰田、本田、日常、马自达、铃木纷纷来中国淘金。1998年7月广州本田成立;2003年6月东风日产成立;2003年7月东风本田成立; 2004年9月广州丰田成立; 2005年3月一汽马自达成立。随着合资工厂的落地,各家车企销量也水涨船高,自然也赚的盆满钵满。

俗话说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之前日系车销量一直很好,甚至压德系车一头。有些所谓的“神车”,比如广丰的汉兰达,常年需要加价提车。雷克萨斯、埃尔法加价提车更是常态化。但随着中国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日系车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原来门庭若市,现在冷冷清清,店里降价卖车,销售收入减少,业绩压力增大,也是南昌丰田事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涉事销售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的确堪忧。

但是我想说的是,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会持续下降。所以本田裁员、丰田部分工厂停产,都是必要的举措。毕竟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都去买性价比更高,燃油经济性更好的比亚迪去了。这和当年日系车占领美国市场策略如出一辙。只是主角变成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背景下的弯道超车。

最后给大家看看日本车企在自己日本本土是怎么服务客户的,当然鞠躬、下跪都是日本本身的民族性,只是他们从来只对强者鞠躬、下跪。对于弱者请参见918事变、七七事变和八年抗战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