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全国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 40 万亿」,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搜狐新闻
18个点赞 👍

这才到哪儿啊。早些年,举债发展GDP是有效的,原因很简单,以前起点低啊,大量举债搞经济是有效的,包括政府卖地。因为政府卖地的前提是他先得把生地开成熟地,道路和水电要铺过去。这个过程伴随城市化,拉GDP当然快。

反过来,因为经济增长快,所以政府做未来的发展计划也好,金融机构放贷也好,都是按高增长速度来测算的。现在还不起钱了,且不说债务能不能赖掉,关键是如果借不到更多的钱,那原来规划的那些开支又怎么支付呢?

前几年的时候,知乎上还有人以中国城市化率低于发达国家来论证房价还会继续涨。差不多6年前,那时候我就给他说城市化扩不动了,未来中国城市化率还会上升,但不再是以城市扩张来实现,而是以农村人口自然消亡来实现的。

以后绝大部分城市搞的那些新区基本上都没戏了。

………………………………………………………………

PS:其实地方债很可能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高速增长。好多年前中央就在限制地方政府发债了,然后地方政府就开始搞平台公司,用平台公司借钱。现在新增的地方债里,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替换平台公司的债的。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平台公司借钱得有回款保障,所以最开始是政府财政担保。这个流程比较复杂,要地方国资委、地方财务部门批准,还得走地方人大表决流程。因为审批环节太多,中央轻松就把这渠道卡死了。

然后地方政府就把一些有稳定收益的公司塞进平台公司,比如水厂、电厂、天然气公司之类的,做收益权质押。但这些优良资产其实很少,而且本质上相当于把很多年后的收益都提现了,属于一锤子买卖。这类资产基本上是瞬间就做完了。

然后什么市政道路啊,下水管道啊,乱七八糟的资产都塞到平台公司里,为啥?为了放贷时合规。把资产做高,负债率压低,然后贷款的时候还可以作为抵押物,反正地方平台公司发债在前几年是只要合规就能发出去,负责发债的人不用担责任的。实际上至今也是这样,银行给国企放贷,发生违约时,银行里参与的人责任很小。但除了需要资产来融资,还必须有利润,不然也合不了规啊,问题是一个能盈利的企业要是随便就能搞出来,那全世界就没穷人了。

然后各地方政府想来想去,最后让平台公司参与土地整理,这样就从卖地的款项里抠出一块来充当了企业利润,然后这部分利润按企业还款的测算,能放大10~15倍。比如我卖地卖了10亿,那我用其中2亿来做土地整理,花掉1个亿(土地整理的钱本来就要花出去的),这1亿直接外包给民间公司,这样平台公司实际上不用做多少事,就有1个亿的利润留存,这1个亿的利润配合其他乱七八糟的资产,就又能借10亿出来。

这相当于卖地的收入再加杠杆了。但这么搞的前提是平台公司必须整理越来越多的土地。哪天卖地卖不动了,别说本金了,就连利息都还不上。

后来,一方面卖地确实卖不动了,另一方面中央开始打击城投债,最后还有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事:中央严查各地方发债的中介费,甚至连已经给了的中介费都要追缴回来,结果就变成了没人愿意给地方平台公司发债了。

当然有些人说地方公司自己去找机构发债啊。但是,实际上机构里的人员也要吃回扣的,这些钱原本是靠第三方收中介费来反给机构里的人。就像我之前说的,地方政府手里收益稳定的优良资产瞬间就用完了。地方平台公司里其实全是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关系户,这些人根本理不顺那一团乱麻的垃圾资产。没有其他人帮忙,他们连一份清晰的报表都做不出来,更不要提包装财务了。中央严查中介费后,地方平台公司大多就就变成了沙滩上的鱼,只能躺着阿噗啊噗……

但这些平台公司还背着一大堆债呢,有些地方经济还比较好的,还要面子的地方政府还是得想办法化解这些债务,不然以后就借不到钱了。而且平台公司借来的钱其实兜兜转转是用来维持了地方政府的开支的,从财务上讲,终究得原路换回去。所以有部分又变成了地方债。

所以卖地卖不动可不仅仅是政府收入下降的问题,卖地收入的背后,还有个加了杠杆的地方平台公司的债。

编辑于 2023-12-02 20:23・IP 属地四川
王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