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全国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 40 万亿」,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搜狐新闻
670个点赞 👍

这才到哪?今年政府明面债务增加根本就不算个事,包括中央政府打破3%的赤字率,年底增发1万亿的特殊国债,而地方打开政府债务上限额度,增加债务发行也就几万亿,转化为政府杠杆也就几个百分点,以2022年为例,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21.4%左右,确实远低于日本和美国,都在100%以上,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即便加上地方明面债务占GDP的29%,也不过50.4%,相比于一般认为的国际警戒线60%还是有空间的。结合政府部门信用极高,举债成本较低,也就3%左右的利率,即便明面债采取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利滚利的速度较慢,所以明面债从来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便地方明面债突破40万亿,去年的GDP是121万亿,今年增长5%的保守估算,大概是127万亿,地方的明面杠杆率也不过31.4%左右,不到3%的杠杆增速也还算稳定。

但是,我们地方债真正的问题是平台债,一般认为的基本特征是:体量不透明,发债不透明,花钱不透明,监管不透明,利率甚至都不透明。上面的问题描述也有说,我们和其他经济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承担债务的主体不同,发达国家多是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且发债主体大多数有中央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发债的利率往往较低,比如除了加息周期内的美国,以及近几十年来的日本。而我们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面债务以外,还有大量的由地方财政担保的平台债,这部分是计入到企业部门的,但投资者往往奔的是地方政府的信用,再往后还是中央政府的信用,结果是大量的高息平台债(比如8%都是很正常的)的隐形债被创造出来,按照该问题中的图示来看,大概也是60万亿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央债务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左右,真实的政府杠杆率在100%以上,也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远超警戒线的60%。

最重要的是,这部分负债的花钱是监管不透明,利率极高,利滚利的速度也是远高于即便加息下的美国政府债务,地方的自主性极强,导致的结果是不太爱发明面债,而喜欢用平台债来融资,比如这几年的城投拍地,每年都增加大几万亿的地方隐形债,结合大存量,高利息的特征,预计未来财政收入都未必够付利息。且出了问题,中央再强硬,也还得兜底,今年央行和中央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替地方融资和还债,从而变成全民的铸币税和税收负担,即便如此,你化债没地方挖坑快,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举债没惩罚,还在不断兜底,谁傻了不去把债务留给未来,把政绩留给自己,几乎属于癌症式的扩张。

其实近三年都是如此,政府部门债务增速约为过去明面债务增速平均值的三倍还不至于,08年到12月,政府部门杠杆率28.1%,到2019年末约为38.6,11年间增长仅仅10.5%,而从2019年末开始,政府部门的杠杆就疾速攀升,到2022年末,三年就加了11.8%,今年预计还会加速,政府杠杆增加预计在5%以上,当然你认为这些债务会变成多出来的政府财政,还是太天真了,今年很大程度是隐性债务明面化,只是把其中很少一部分高息隐形债转化成低息的明面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于期待的财政政策和福利,可能还没太多余力来搞这个事情,化债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所以,如果到了必然要政府加杠杆刺激经济的时候,其实没必要搞这种特色赤字货币化,可以和全球一样,搞中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谁也不笑话谁,发债更透明,花钱更透明,利率更低,成本远低于让地方搞特色的举债扩张路子。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未来的非标城投本身也是计入企业部门的,投资么,本身就有风险,该违约就得违约,如果初衷是这样,那么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编辑于 2023-12-01 19:26・IP 属地安徽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