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货币化是地方最近十几年一直做得事情,未来也会一直做下去,典型的特征是虽然不是明面税,但本质都会增加当地居民的隐形压力,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地的货币化,把集体的财富规划出来摆上货架变成商品,然后房企作为包税官先融资拍下,再尽快的在特色预售制下把债务压力转向居民端,这样便完成了土地的货币化,货币归于地方,而负债归于居民,地方又可以增加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做高政绩和完成财富的再分配。
然而,再愚蠢的人也知道靠透支居民负债的土地货币化不可持续,且逐渐的也玩出界了,房企作为包税官本身利润是不高的,但各个环节的分利和道德都不可能要求太高,只需要给土地财税负责,所以你能看到,即便都快现金流危机了,恒大依旧到处拿地扩张,层层都要分利,今天关于恒大到底过去十几年真正赚了多少钱,提前确定收入和虚增利润,从而完成特色预售制资金池的分红,把根本不存在的债务和预收款当利润花。
各种问题叠加导致土地货币化停滞,那么地方肯定会找钱,结果就是各类可能的集体资产货币化,比如公共经营权的外包,食堂、停车、公租房运营权等等,有地方甚至打包到未来30年去拍卖,拍卖不掉的可以先转给城投,把银行当成钱包,以此经营权去抵押贷款。

而数字经济自从提出来,也是一种资源,且信息越全,越值钱,比如身份证银行卡家庭信息等等,这些办很多事情都是必须实名的。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越发发达,各种大数据都是值钱的,谁又能比政府手里的信息更准确呢?这就导致了这些资源一旦流出,给地方居民带来的潜在的风险必然远远大于18亿,而买下这些数据的群体很难保证不会再转包,比如大公司还可能关注商誉,但“临时工、临时合作者”吃相未必就好看了,每层的防护可能都要弱一分,每层都要再赚一次,最后谁来承担?和房子一模一样的分利结构。
所以,地方债务和地方的财税,最好能做到节流,如果做不到节流,那就尽量提效,如果还做不到提效,那就把隐形税明面化,或者财政赤字货币化也行(永远不是最优先选择的),实在还做不到,加税都好过卖居民信息,因为你很难保证这些信息最后谁在居民身上割肉,相比于居民承担的风险,对政府信用的消耗,那点钱根本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