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 100 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基辛格咨询公司于纽约时间11月29日晚发布声明称,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更多资讯请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 69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nobody - 31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1975年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上台后就在基辛格“慧眼识珠”下和美国搞在一起,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
在基辛格主导下,当时美国支持的类人群星包括但不限于:波尔布特、皮诺切特、苏哈托等。 1975年底,基辛格对时任泰国外交部长差猜·春哈旺说过:“你还要和柬埔寨人说,我们会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是暴徒、谋杀犯,但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问题(They are murderous thugs, but we won't let that stand in our way.)。我们已经准备和他们交好。”
(有些人刷“波波”烂梗、痛骂所谓“红高大屠杀暴行”的时候,就不担心以红色高棉和美国如胶似漆、形同父子的亲密关系,不会把回旋镖打到他们的美国主子头上?)
美国和中国建交前后,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大力鼓动中国和美国一道支持红色高棉。(此时中国更支持西哈努克亲王)
布热津斯基自己都说:“我怂恿中国人支持波尔布特。波尔布特就是一坨翔(Pol Pot was an abomination),我们没法公开支持他,但中国可以……我们几乎是公开地向中国和泰国使眼色,希望他们帮助红色高棉。
正当基辛格和布尔热斯基站在道德高地上痛骂美国的“同志加兄弟”波尔布特是狗屎、杀人犯、屠夫的时候——当时柬埔寨非正常死亡的数百万人口中——大部分都死于他们二人策划的美军大轰炸和美国轰炸摧毁柬埔寨农业后导致的大饥荒。 在柬埔寨开展援助的一些难民救助组织认为,美国要求国际人道主义组织支持红色高棉的做法与各个慈善组织的人道主义立场不符。
他们认为以“人道主义援助”、“慈善活动”的名义向波尔布特军队提供物资的违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宗旨。
据两位救助组织成员Linda Mason和Roger Brown回忆:“当时,救助组织的主要赞助方是泰国和美国政府。他们提供大部分的救助物资。但他们坚持要首先保证红色高棉吃饱。”
1979-81年,世界粮食组织在美国的强烈影响下,给泰国军队提供了价值1200万美元的粮食,并让后者把绝大部分经边境送到了红色高棉的手里。
美国对红色高棉的援助在1980年代后期明面上就达到500万美元,而臭名昭著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还绕过国会,单独向波尔布特提供2000-2400万美元。这些援助主要以“人道主义救援”名义发放,而这些援助得以让红色高棉巩固统治,并拥有充足的金钱和军火。
编辑于 2023-12-01 18:2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蒋梦珊 - 13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吹干王尔德的风衣 - 5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其实他最后一次来中国的时候,
我就在想,一百岁了还这么跑一趟,不折寿吗?
然后果然没了。
所以当初到底是什么紧急的事情必须用基辛格的命来换沟通的?
发布于 2023-12-01 01: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缘辰 - 2460 个点赞 👍
今日份地狱笑话
昨天发的文章,今天人就没了...
查看全文>>
誉然 - 250 个点赞 👍
天天美帝美帝,美国干过最帝的那几件事基本全都有基辛格的影响乃至亲自指挥,怎么悼念的跟平时骂美帝的还成同一批人了
查看全文>>
八色 - 93 个点赞 👍
欢呼吧,哈友,又少了一个犹太人!
查看全文>>
Nebula - 16 个点赞 👍
昨天99岁(差一个月100岁)芒格,今天百岁的基辛格。90岁上下年龄段可能是最有智慧的美国人。
他们童年经历过20年代末经济大危机,知道贫穷甚至是饥饿的滋味;青年时上过二战前线,经历过战后的繁荣,他们是战后生育高峰的“制造者”;中年时期见证了苏联的强势,也看到了她的解体;老年时期看到了互联网崛起,看到了西方世界霸权建立的全部过程。他们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一般不认同战后出生的“白左”追求绝对政治正确的观点,对外交往更强调务实合作的态度。
查看全文>>
阿甘Tony - 13 个点赞 👍
多次访华,中美外交的重要桥梁,也算是老朋友了,一路走好吧!
今年还来过中国,这么算的话,人家百岁了还在工作,真是不负此生!
查看全文>>
山紫水明 - 1 个点赞 👍
说一个看似不太相关的观点。
不管外界怎么变,中国面临的问题,只要中国人选择团结,就都能解决。
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能不能团结。
查看全文>>
Wild flowers - 1 个点赞 👍
基辛格这个老贼的罪行是真的罄竹难书,无差别轰炸北越和柬埔寨,导致波波上台,在智利搞政变,害死左翼总统阿连德并导致独裁者皮诺切特上台,支持巴基斯坦对孟加拉人进行屠杀,轰炸老挝,只能说死的好啊
查看全文>>
凉月夕梓 - 0 个点赞 👍
过气僵尸政客,最大贡献是拉回中美关系
查看全文>>
未知知乎 - 0 个点赞 👍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他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国务卿。
基辛格的政策和理论对美国和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现实政治的支持者,他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三角外交”中发挥了中心作用。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并在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路,促成新的战略性反苏中美联盟。他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然而,他的政策和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例如,他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政策,以及他对柬埔寨的轰炸行动,都引起了广泛的批评。
总的来说,基辛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策和理论对美国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成就,但也不乏争议。他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贡献和影响将会被历史
查看全文>>
shallwe - 0 个点赞 👍
老狗终于死了,赚了一兜子钞票
查看全文>>
LockeD.Huan - 2790 个点赞 👍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么基辛格最本质的属性是一名爱国者,在移民美国后,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消除美国安全风险、赢得冷战以及维护美国霸权地位而努力。尽管暮年受到来自国内主流思潮的排挤,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美国未来道路的探索。
基辛格的国际政治思想根植于现实主义与传统均势理论,更进一步发展出了缓和战略并与核理论相结合。除了关注现实主义的力量之外,他对于世界秩序的理论主要基于均势理论的两个角度:均势与革命。
均势即他期望建立的理想的现代世界秩序状态;革命即破坏当今均势秩序的撕裂力量。均势理论所寻求的,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
基辛格始终认为,稳定永远是与均势和实力相联系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美国都应当以均势与实力作为外交政策的依据,以均势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因此他寻求的是和平而非对抗,而这种和平建立在力量优势之上。
基辛格均势理论的核心出发点是特定的国家利益而非整体利益,因此除美国以外他并不偏向任何一方。
基辛格所有的外交政策都可以被概括为建立并维护以美国为核心的稳定且均势的国际秩序。这是一种极为务实的外交策略。
在不同的年代基辛格均势理论所展现出的特点是不同的。在美苏争霸时期,均势理论的内容在于如何通过和平外交手段对抗苏联的威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平衡并最终赢得冷战。
在苏联解体以后,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内容则演变为如何构筑并维持能让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大国均势。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修希底德陷阱,即如何应对希望打破现有国际秩序的国家的冲击,使均势得以维持。
正因如此,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攻美守的大背景下,基辛格与尼克松合作制定了缓和战略的总构想,于是有了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于是有了双方长达十年的蜜月期。在这个角度讲,我们将基辛格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这一外交政策最大的意义是,把中国变成了一张牵制苏联的牌,将美苏之间的两极对抗转变为了相对均衡的大三角结构,大大缓解了美国的压力。
但也正是因为均势理论的影响,晚年的基辛格对华态度发生了大幅转变,在过去数年间,基辛格都在主张联俄抗中。去年爆发俄乌战争以后,基辛格就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美国对俄罗斯的外交策略,他认为,一味制裁俄罗斯是十分愚蠢的外交战略,迫使俄罗斯倒向中国阵营对美国毫无益处。
基辛格构想的外交策略是,不再将俄罗斯视为主要威胁,缓和两国矛盾,给予俄罗斯合作地位,联合俄罗斯共同构筑对中国的包围网,因为基于他的均势理论,中国的力量与革命愿望是对当今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
在今年二月发生气球事件以后,基辛格更是直接公开发表言论“中国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必要时可以对中国动用武力。”
对于我们来说,基辛格这一招的确足够危险,俄罗斯倒向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万幸的是,美国多年以来的政治宣传使得美国民众发自内心地将俄罗斯视为敌人,他们无法再从现实出发去接受基辛格的联俄策略。
在他们看来,过去基辛格、尼克松、奥巴马对中国的软弱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崛起,基辛格的缓和外交就是中国崛起的罪魁祸首。
因此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和均势理论与当今这个凡事强调意识形态的美国格格不入,他被主流思潮所排挤、唾弃,美国人并不感谢他帮助美国赢得冷战、重构世界秩序,当今的美国政客也极力与其划清界限。
2020年末,特朗普将基辛格踢出了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拜登上台后,成为了尼克松之后唯一一个没有邀请基辛格白宫会面的总统。
但实际上,究其一生,基辛格所追求的都是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崛起只是基辛格的一个疏忽,基于均势理论,想要建立被普遍接受的国际秩序,就必须要赢得中国的认同。但他此前从未设想过中国有朝一日会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在他构建的这套秩序下,中国不仅崛起了,还逐渐具备了修改规则的能力,这个过程太快,以至于当他回醒过来时,一切都晚了。
正因如此,将基辛格简单地看作亲中派亲俄派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基辛格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国家利益和世界秩序的明谋。他是一名真正的、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值得尊重的、光明磊落的对手。
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认同的国家服务,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美国辉煌的黄金年代,直面过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应对过来自欧盟、日本的冲击。他辅佐过三代美国总统,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尼克松、奥巴马的外交策略。他帮助美国赢得了冷战,构建了新的世界秩序,一生都在努力寻求均势与革命的平衡。
尽管晚年他被美国人所抛弃,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服务自己的祖国,即使面对政客的排挤、民众的嘲笑,将近一百岁高龄的基辛格依然坚持公开批判美国外交。
对于中国人来说,基辛格是我们的老朋友,同样也是一名值得尊敬的对手,他的外交策略光明磊落,不局限于意识形态,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离去尽管不会对世界局势产生任何影响,但代表着的是那个黄金年代最后一批理想主义美国人的消逝。
发布于 2023-11-30 10:0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EchoWesley - 1051 个点赞 👍
意味着一两个政治精英搞一搞掩人耳目的密室外交就能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旧时代就此彻底覆亡,并一去不复返了!
基辛格那个时代,是极个别政治精英的筹划和算盘就能操弄全人类命运的时代的最后余晖,也是政治决策的形成过程极度封闭,密不透风的最后一个时代,几个人关着屋子开小会就能把五洲四海当棋盘,数以亿计的人类当棋子,把文明的兴衰沉浮当牌打,是那个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特征。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和内部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密室勾兑的把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正在逐步瓦解,因此日渐难以为继。
这个时代的第一个首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降低了知识普及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低成本的知识和高时效性的信息,让密室政治赖以存在的关键基础——精英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大幅降低了,精英难以垄断和把持足以左右决策走向的少数关键信息,就算能够垄断和把持此类信息,其时间也不会太长。政治决策会在极短时间内以宏观态势的方式公之于众,说穿了,在这个时代,任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政治决策基本上都是在打明牌,藏牌是藏不住的,想要偷摸做大事而不为人所知就算不是完全办不到,成本也会高的惊人。
其次是低成本的知识,知识普及成本的大幅降低,导致了专业决策人员和一般社会大众接触的知识拉不开根本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密室政治得以存在的另一重大基础,只有当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所需的知识积累被少数专业决策人员垄断在手时,密室政治才有存在的可能,毕竟密室太小,装不下社会大众,只能装的下几个精英幕僚。而在当下,精英幕僚们的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广泛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积累,对公众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之物,为什么公众会逐步意识到世界各国决策层本质上都是一群草台班子?因为专业化的知识积累逐步被公众所掌握,于是了解了一切的公众们逐渐意识到,原来精英们也要吃五谷杂粮,也会有头疼脑热,也会拉屎放屁,做事的时候也会瞻前顾后,也会首鼠两端,也会各怀鬼胎,也会进退失据,所谓的海量专精确算大概率是门户私计乃至一拍脑袋甚至是饮鸩止渴顾头不顾腚的产物。
说白了,铁木真说出那句“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时的内心感受,正日渐被世人切身体会到。
装神弄鬼的海量专精确算,比不过一句“就这?”
无非3比0,我上我也行。
其次,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了的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的开放化,以及生产工具的通用化,普及化,同时社会生产消费所产生的市场需求成为牵引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力,这些因素导致了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暴力手段的获取门槛开始日益降低,公众与精英之间的暴力差距开始大幅缩小。
无缝钢管,高压煤气罐,化肥,白糖,游戏手柄,无人机,针孔摄像头,简单的数控总线,民用标号的钢筋水泥,工程装载机和货运拖头,皮卡,日益普及且打包完成下载解压即可使用的图像识别算法甚至是完成了训练的离线版人工智能。带来军事变革的也不再是秘密工程和大国重器,而是玩游戏,搞航拍和短视频,
这些都是随处可取的民用物资,但稍加组合改装就足以点燃天空。
这些东西在不对称对抗中能够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就算难以在大规模全面对抗中抗衡专业军事武装,但也足以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具体分工步骤进行打击来破坏敌方的经济运行,提高对方的社会运转成本,迫使对方难以承受成本超支并难以维系战争。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几个电诈人员用几百台手机搭配美颜算法拍几段视频搞出来的动静,就足以让另一个强大的多的社会投入远超于此的成本去应对和防范,还防不胜防,这就是技术变革带来的不对称优势,毕竟天底下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低成本高品质暴力的获取门槛大幅降低,导致可以操控大规模有组织暴力机器的政治精英们,再也没法把他们的意志随意强加到不设防无武装地带的一般公众头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反抗在这个时代变的如此简单,如此廉价,如此高效,这迫使政治精英们必须认真审视他们曾经视为棋盘的地区,认真对待他们曾经视为棋子的人们,因为现在所有人都有枪,精英也是人,也会流血,也会死,无非枪好一点而已,真要动起手来也不能全身而退,所以棋子们从此有了和棋手们坐在桌子上谈问题的可能。
当骑士们精雕细凿,涂油受祝的祖传铠甲挡不住训练了两个月的农民手里的火枪时,领主老爷们的末日就到了。
最后是传统动员手段成本日益攀升,效果日益下降,而新兴动员手段成本日益降低,效果日益明显。
传统政治精英高度依赖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生产方式维系的社会形态,因为只有那种社会形态下,他们才能熟练掌握游戏规则,游刃有余,调动和集中社会资源去实现政治目的。
然而时代变了,旧社会形态瓦解,传统动员手段消亡,新的动员手段伴着新的社会形态日益茁壮。
当暴力手段的差距被大幅压缩时,意志和合法性就成了决定事物走向的关键,谁更顽强,谁更坚决,决定了对抗和博弈时谁能坚持到最后。而谁更合法,谁更占理,则决定了对抗过程中的容错率与鲁棒性。
同时,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合法的流程,自洽的逻辑,在低廉的信息传播成本下,要比传统政治精英高度依赖的指挥链和强制性更能有效的动员和调集掌握在社会公众手里的资源,这让传统政治精英与大众之间在掌握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上的巨大差距也被大幅缩小了,你有三十六天罡,我也有七十二地煞,真动起手来就算你能赢,也不会毫发无伤。
而精英们从来是不讲理的,但凡讲一点理,那都是迫于无奈没办法了。
所以说不是精英们跌入了泥坑,而是大众在生产力的助推下也飞到了天上,精英们也必须考虑大众的意见,也必须照顾大众的感受,有些事情好说好商量也就算了,非要强来,那么不论是土制霰弹枪,手工火箭还是摆烂躺平,公众有一万种手段可以对付你。
对抗手段的去精英化和普及化,让密室政治难以在动员效率和资源总量上压倒更开放,更具有合法性的一方,就算压倒了,也面临成本严重超支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这些年的国际政治冲突中屡屡出现纸面数据失灵的问题,在很多事件中,纸面数据占优势的一方却在与纸面数据占劣势的一方的对抗中屡屡泥足深陷,进退失据甚至败下阵来。从传统视角下看,本来应该是摧枯拉朽,望风而降的局面,却一再陷入怪异而痛苦的僵局,而那些本来被认为不堪一击,可以被随意捏圆揉扁的弱者们却突然支棱了起来,他们坚如钢铁,固若顽石,坚不可摧。
时代变了,仅此而已。
基辛格死了,他带着他那个时代的最后一缕灰烬走了,他的死提醒了所有人,特别是那些死抱着旧时代的灰烬不撒手,眼巴巴的盼望着它还能余火复燃的人,上个版本那一套到头了,早该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发布于 2023-11-30 12:46・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托卡马克之冠 - 981 个点赞 👍
中国这边大多还是以缅怀为主,美国那边我看大多数人就差开香槟了,美国左派是“冥顽不灵的冷战遗老撒手人寰”,美国右派是“背叛美国价值观的软骨叛徒今日去世”
发布于 2023-11-30 12:0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狮鹫心 - 9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rjms250 - 879 个点赞 👍
基辛格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这个名字总是与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联系在一起。
亨利·基辛格他生于1923年5月27日,今年100岁,他毕业于哈佛大学,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驼背肥胖,浑身都是毛病,做过5次心脏手术,右眼失明,带着两只助听器,他经常吃的食物是德国香肠和维也纳炸肉排,他的生活习惯是熬夜喝酒和油炸食品。他每天工作15小时,他唯一爱好是下国际象棋,如果这算运动的话。他其实很久以前就算是一个病人了,有40多年的心脏病史,1982年2月,他58岁的时候接受了三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后在2005年又接受了血管成型手术。2014年7月15日,91岁的他在纽约长老会医院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这种手术是一种以人工瓣膜替换原有的损伤或者异常心脏瓣膜的胸心血管外科手术,但他就是实实在在的活了100岁。不仅如此,他在100岁高龄的时候,还可以乘十几小时的飞机来北京出差,而且在短短的数天时间里,他的活动排得非常满,完全不受时差和年龄的影响。他就是美国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1971年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特使访问中国,为中美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多年来他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尽管已经百岁高龄,基辛格仍思维敏捷,保持着极高强度的工作:
每天工作15个小时;
5月底以来,先后奔波德国、英国、美国多地出席了多场百岁诞辰纪念会;
接受媒体长达8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
今年以来,他已经乘飞机在全球15个地方举办了活动或者会见政治人物。今年到访北京是他第100多次访问中国,基辛格参与的所有重大外交活动,都是他在压力下做出决策,可以这么说,他其实长期生活在重压之下,一身是病,压力重重,那他怎么可以如此长寿呢?
这真是一个谜。他说我想我长寿的秘诀是我有幸做了一些令我着迷的事情,我可以参与其中,我还没有退休,也不打算退休,我要研究我认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还在工作的原因。总结他的长寿秘诀是一直在工作,看看巴菲特、芒格、李嘉诚几位接近100岁的老人都是这样。人只要在工作就会有强烈的存在感,存在感才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愿意放弃的,不管你多老,说白了有存在感,对长寿绝对有益,你同意吗?相对于长生秘诀,我们更喜欢基辛格对他自己长寿的另一句话:“长寿非我刻意求之,不过我欣然接受。”
回溯基辛格的成长与崛起,是一个传奇。从犹太难民到哈佛学术明星,再到极具传奇色彩的外交家,基辛格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世界格局。中美建交、入侵柬埔寨、结束越战、中东斡旋……诸多外交大事件背后,都有基辛格的身影;穿梭外交、秘密渠道、利益均衡……
作为一个同时在人类智力世界和权力世界都达到鲜有高度的强者,基辛格声名显赫且历久不衰,美国当代的政治人物无出其右。而在中国孩子们的心中,更常与“基辛格”三个字作固定搭配的,是这样一句表述——“我们的老朋友”。
美国国家档案馆中陆续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早在1970年9月,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就命令基辛格负责与中国建立联系的重任。从1971年7月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打下基础算起,基辛格有一半多的人生都在中美之间穿梭,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曾近百次来华。基辛格上一次到访中国是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11月。彼时,中美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关税、“贸易战”以及南海问题,双边关系已经开始下行,而到访的基辛格希望中美双方能逆转经济脱钩和对立加剧的趋势。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及个人身体状况所限,基辛格从2020年到2022年几乎没离开过美国。但他并未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持续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发表专栏文章。他也没有与美国外交的核心圈层失去联系。据施瓦茨透露,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基辛格也会偶尔视频接入美国国务院官员们的集体讨论,商议重要的外交政策,比如参与讨论旨在促成阿以和解的《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该如何落实。
2021年,在尼克松图书馆(Richard Nixon Library and Museum)组织的线上论坛中,基辛格数次连线美国前任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探讨《亚伯拉罕协议》与美国国家安全。他也曾接受英国老牌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hatam House)的访谈。他还与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聊起过新冠疫情对自由民主政体的冲击。
基辛格说,自己平时仍能每天工作15个小时。疫情期间,他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来构思写书。2018年,95岁的基辛格开始关注并深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到了2021年,基辛格和启发他关注AI发展的好友、谷歌前CEO和苹果前董事会成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丹尼尔·胡腾洛克(Daniel Huttenlocher)合力完成《人工智能的时代和人类未来》(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基辛格在书中写道,大语言模型GPT3.0是前景无量、“能对人类事务起到革命性作用”的新技术。他探讨作为武器的AI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在接受彭博社的专访时,基辛格曾说:“人工智能和人意识的巨大转变将被融入外交政策。我们将同物体和机器对话,而我们可能很难控制这样的机器。我们需要花上几十年来学习研究这一新现实。”
2022年4月,基辛格回归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基辛格梳理了自己与尼克松总统、李光耀、撒切尔夫人等6位塑造了“后二战”时代的领袖交往,并结合他们各自的国际政治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完成《领导力:世界战略中的六个案例》(Leadership: Six Studies in World Strategy)并出版。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基辛格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忙起来。其子、知名电视制作人大卫·基辛格(David Kissinger)在《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中透露,父亲“已经开始写作2020年之后的第三本书了。”大卫还提到,随着百岁生日的临近,基辛格也重启了全球旅行。
今年5月中旬,他现身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了拒绝任何媒体采访、动用大量军警阻挡外人靠近的毕德堡会议(Bilderberg Conference),与世界上百余位商业、媒体以及政治精英相谈甚欢。
然而今天,基辛格面临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施瓦茨指出,一言九鼎的“穿梭”外交官已经变成了美国外交圈内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施瓦茨记得,每次他在公开场合为基辛格辩护时,他的收件箱总会在不久之后收到各式“仇恨邮件”——保守派批评他对中国太软弱,左翼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则视他为策动军事行动与别国政变、直接导致亚洲和拉美数十万平民伤亡的“战争罪犯”。1969年至1970年,美国对柬埔寨进行地毯式轰炸;上世纪70年代在阿根廷,美国致力推翻左倾的民选阿连德政府,扶植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1973年上台;1971年,美国放任冷战盟友巴基斯坦在遏制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这些政策均有基辛格的参与。
在国际局势上,基辛格一如既往推崇“均势理论”。他认为,竞争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可以维持现有秩序,并维护世界和地区局势的稳定。在他的观念中,这种平衡不但能阻止战争,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在其他国家推行美式民主创造条件。
基辛格的“中间道路”在美国极化的政治氛围中正在被边缘化。事实上,此前从尼克松到特朗普的9位总统都曾邀请基辛格访问白宫。但自从拜登上台两年半以来,他还未向基辛格发出这一邀约,基辛格在半个多世纪第一次遭到了美国总统的冷遇。
这两年,基辛格对俄乌冲突在不同时期多变的表态和倡议也让他饱受争议。2022年5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家中通过视频参会,建议说乌克兰应该将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在2022年2月前被占领地区割让给俄罗斯,82%的乌克兰群众对此不满。
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屏幕中基辛格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现在,这个进程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在这种条件下,关于一个中立的乌克兰的设想已不再有意义。"基辛格说。冲突爆发前,他一直反对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而现在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是“适当”的结果。但他坚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倡议触及到了俄罗斯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阻止这场冲突变成一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而且俄罗斯必须确保成为国际体系一份子的机会。
“中美关系的解冻”是基辛格外交官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当今美国外交中遇到的最重大议题。基辛格2019年的北京访问并未阻止中美关系在疫情期间的持续降温。欧美分析人士们认为,此次来访是他对华盛顿“毫无批判性思维地”对抗中国的抗议,他想继续从现实主义政治的视角说明,中美之间依然存在共同利益,能够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
编辑于 2023-11-30 11:48・IP 属地湖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虞山茶农 - 873 个点赞 👍
我觉得挺悲哀的。
不是因为他死了,而是推特上到处有人欢呼他死了。
反倒在中国,很多人对这位理性爱国的人表示敬意。
美国人,在庆祝一个爱国者的死去。中国人在向一个有脑子的敌人致敬。
哪个民族更有前途一目了然。
发布于 2023-11-30 13:29・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风帽穿甲弹 - 761 个点赞 👍
基辛格喜欢讲“势”,他的预测还是挺准的。
他这一死,说明美国冷战以来的最后一股理性力量烟消云散了,犹太政商联合体最坚固的一个精神堡垒崩塌了,美国大势已去。
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有一句话,叫做“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在他看来,西方的战略,好比国际象棋,追求结果;中国的战略,好比围棋,追求“势”。
中国人向来不追求一时的决胜,中国人喜欢“论持久战”,喜欢比拼历史的耐心,汉高祖白登之围的时候,唐太宗渭水之盟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时候,抗战太原会战失败的时候,90年代台海危机的时候,形势都是很危险的,但中国人不追求一时的决战决胜,而是希望能够一步一步积累优势,最终“攻守之势异也”。
他懂得这个,已经证明他完全吃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很了不起,也很危险。
千万别把他当做什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从来都不是朋友,基辛格对中国是充满警惕和敌意的。
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基辛格是公然提出过“联俄抗中”战略的,只不过美国做不到。
基辛格曾说过:分裂的大西洋将把欧洲变成“欧亚大陆的附属物”。随之而来,这些国家将会受恢复了历史地位、成为“全人类主要顾问”的中国“摆布”。
“与此同时,位于两洋之间的美国将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孤岛。届时,美国将不得不模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此外,由于美国没有维护秩序的规则,没有那种对外保持分而治之的习惯,因此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变得像英国与欧洲大陆一样”。
这个论断也相当具有前瞻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来没有不朽的帝国,也没有永恒的秩序,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何在?繁荣昌盛的唐帝国何在?日不落帝国何在?我们中国曾经在历史上保持了近2000年的领先优势,那时候,我们没有外交部,只有“理藩院”,每一个圣王都觉得自己的王朝可以千秋万载下去,觉得自己的制度可以历万世而常青,结果呢?物质不灭,只是粉碎罢了!世界是变化发展的,领先可以变成落后,落后也同样可以崛起。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还曾写过:“(历史上)中国不仅在人口和疆土上远远超过欧洲诸国,而且直到产业革命前,仍远比它们富饶。一套运河体系把江河湖泊与人口中心连接起来。数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和人口最密集的贸易地区。由于中国基本上自给自足,其他地区对它的辽阔和富饶只有粗浅的了解。过去的2 000年里,有1 80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要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直至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值......”
所以,连美国人基辛格都知道,近200年,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意外,不是常情,那么,如果中国真能回到属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
基辛格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建立,总有一个开端,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他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他们建立起大一统盛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是回到巅峰,“似乎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一样”。
“中国人有一种迷之自信,总觉得自己本就该在那个位置,目前的情况只是因为一些意外,当意外过去,他们慢慢积累,终究会回到那个位置”。
他的著作、学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何弄死中国”?结论是“一旦让中国起了势,很难”。
他不是你们说的什么绥靖派,什么投降派,什么亲中派,他是把中国视作心腹大患,非得陷中国于死地而后快的务实派老政客,美国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
基辛格这个犹太人,狡猾、阴险、毒辣、口蜜腹剑、手段灵活、意志坚定、杀人不眨眼。
这老东西该妥协的时候绝不犹豫,该下手的时候绝不手软,既是战略家,也是实干者,他能够为了美国的利益身段柔和促成中美建交,也能用阴谋诡计埋葬了一大票社会主义斗士和美国的敌人。
他能尊重你,理解你,哄得你很舒服,也能处心积虑谋划万千让你去死,他对中国的态度,类似于三体人对地球文明,“灭绝你,是对你最高级别的礼遇和尊重”。
他用大半辈子研究中国,对中国的了解远胜很多中国人,因为他毕竟是当年和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聊过天的人,他也逆练过真经。
但基辛格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来说,又是不合时宜的,他就像是帝国大乱前夜的某个唐朝人,某个活得足够长的帝国精英,他见证过帝国的崛起,见证过帝国的繁荣昌盛,见证过帝国的天下无敌,也见证过帝国让全世界无比向往。但他十几年来发现,危机就在眼下,帝国已经被掏空了……但讽刺的是,掏空帝国的,正是他们自己这些人,他像当年的丘吉尔一样,到处拖着残躯危言耸听、大声疾呼,宣扬“铁幕落下来了”,“我们的末日近了”……
我之前说过,世界之所以动荡、混乱、灾难频发、人们水深火热,就是因为有一帮LYB不肯去死,他们垄断了太多的资源,扼杀了全世界发展的生机,宁可让天地灵气和自己一起腐朽,宁可让全世界一起内耗自残发疯,也不愿“一鲸落,万物生”。
现在好了,他们开始爆金币了,老迈腐朽的帝国也在自己往坟墓里走了。
他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对中国来说,也已经无关紧要了。
因为“势”已经成了,他可以安心去了
编辑于 2023-11-30 11:39・IP 属地广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申鹏 - 72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RainBow丶雷电 - 7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宁南左侯 - 69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爷 - 57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羽宫殇徵 - 564 个点赞 👍
真政治精英,操弄权谋的高手,即使到了一百岁脑子也比登子清醒。
但是日渐魔怔的帝国已经容不下他这样的人了,随着帝国江河日下,这位以后大概率会被打成美奸。
发布于 2023-11-30 10:24・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王老实 - 55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柳桢的笔记本 - 550 个点赞 👍
要是基辛格70岁去世,他就能看到苏联的轰然倒塌之后自己的抑俄政策如火如荼,不留遗憾地走。
要是基辛格95岁去世,他还能看到美国和中国在最广阔的海的两端隔岸向望,不越雷池,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可以安心地走。
要是基辛格98岁去世,虽然巴勒斯坦人照样挨炸弹,以色列照样强敌环饲,但至少那一层窗户纸还在,他还能怀着期待离开。
……但现在就是乱世。基辛格建立的一切全部倾颓,一生的方针全被辜负。
但历史不会停止,我们不会停止,西方不会停止,世界正在加速相撞。至少基辛格看不到以后中美真正撕破脸后世界到底会变成啥样,这点来说,也是命运最后一丝仁慈了。
无论如何,为这位政治家表示尊重与惋惜。
发布于 2023-11-30 12:18・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malus - 53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誉然 - 469 个点赞 👍
基辛格博士十年前去世的话,他在中美两国的口碑都会很高,毕竟他算是建制派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会在中美两国都倍极哀荣。
如果是五年前去世,虽然中美已经开始了贸易战,美国建制派也被懂王边缘化了。但他的余威犹在,还是能在美国能收到不少尊重。
今天,在这个克林顿小布什都成了通共犯的年代,基辛格没被美国人喷死已经算可以的了。也就中国人还念及他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不然也太凄凉了点。
不过,我觉得现在走总比再过五年走为好。五年后中美为了台海而兵戎相见时,你让他老人家说啥好?到时候很可能不但“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名号晚节不保,还会被美国人骂通共始作俑者。
所以基辛格他老人家切身向我们展示了啥叫“多寿则辱”,啥时候能盖棺定论也是门学问,真是活得巧不如死得巧啊。
发布于 2023-11-30 11:1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野糊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