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因为约稿,几乎是一年写一次《柯南》,今年没被约所以能作为没有任务的纯粹观众去看了《黑铁的鱼影》,看完之后感觉之前写的三篇足以概括今年的剧场版了:
2021 年写的:
2022 年写的:
算是记录了我这几年一些想法的变化,不管是作品评论层面还是商业思考层面,概括起来无非就几点,都可以完全照搬到《黑铁的鱼影》:
1、《柯南》剧场版的核心从来都不是推理,而是动作和高概念故事的“大场面”(指突出某个空间并破坏之)。
从第一部开始就是这样,剧场版不好看是概念和动作没做好,舞台设计和利用很糟糕。(我真的很想说前七部备受好评的剧场版里的诡计如果放在现在的剧场版用,一样会被批推理做不好。)这次水下舞台也是没有很好利用起来,根本没有缺氧窒息的紧迫感。
2、整个企划包括漫画和 TV 都围绕剧场版。
每年年底剧场版宣布做什么主题炒什么角色,漫画和 TV 甚至日本环球影城等线下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主题和角色开展,已经从漫画改编动画转移到电影为中心的多媒体企划。
3、青山实际上是剧场版的总指挥。
别特么帮青山和主创割席找补了,不如说现在难看的源头就是青山。现在剧场版很多情节都会让你想到很多以前的经典情节,是因为无论主创还是青山刚昌都在戏仿以前的《柯南》。其实这一点隔壁的《哆啦A梦》剧场版也出现了一样的问题,看着作品长大的主创做出了戏仿以前经典的情节,没怎么接触过这个 IP 的主创更会从以前的作品找参考,这其中毁誉参半,不能一棒子否定。
4、《柯南》剧场版角色越来越多。
每个角色都要有戏份,甚至还要发糖端水,这本来就很为难电影主创,今年做了“红”“黑”两版海报(还能拼成横版海报)最大的原因就是角色太多,一个海报装不下。给《柯南》写群像剧就是一种受罪。

5、之前的文章和《海贼王 RED》对比,当时的观点是抽离原作语境也能观看电影才拉拢了很多新人。
这次也一样,别看这次剧场版人物很多涉及很多前置剧情和知识,但其实你知道柯南和哀的关系就能享受这个电影。老 IP 、有前置作品的 IP 吸引新人进电影院的方法无非两种:(1)做一个不需要前置知识都能直接看的电影;(2)降低门槛,做一个让新观众进来的入口。
方法(1)的例子:《咒术回战0》《鬼太郎的诞生 咯咯咯之谜》,做前传故事;《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但这个不可复制,因为这个作品世界观和规矩设计简单直接,价值观二元对立,就算没看过前面的故事,电影只要看个十分钟就能明白剧情;《The First Slam Dunk》,虽然是漫画最后的篇章,但电影大幅改编成独立作品,日本本土的宣发完全不提旧作动画,和前置作品割席式宣传。
方法(2)的例子:《海贼王 RED》《零的执行人》《鬼太郎的诞生 咯咯咯之谜》,靠拢当下潮流的新角色、新 CP ,让新观众通过新角色、CP 一起接触老作品;《柯南》现在每年都有一部 TV 版总集篇电影,一个是能给正式的剧场版电影预热,一个是给新观众科普前置知识,这些总集篇无一例外以角色为中心。
还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那就是本来就门槛很低的国民作品怎么焕发新生命?那就是打造一个特殊性质的剧场版,比如《哆啦A梦 伴我同行》。按照我的观察,《哆啦A梦 伴我同行》拉开了近几年日本动画老 IP 吸引新人的幕帘,之后就是《零的执行人》的社会现象了。现在所有老 IP 都想干这个事情。
大概就这么多。《黑铁的鱼影》角色塑造是否贴合原作这点真的不想讨论,也别想和原作者脱离关系。但作为《柯南》剧场版还是想说娱乐性很足够,尿点很少,《柯南》之前几年的剧场版一定会因为情节写得不好、解释某些内容、假正经的推理、阿笠博士谜题这种固定环节导致观感一定会有无聊的地方(做《柯南》剧场版不仅要考虑角色都有戏份,还要考虑这些固定环节,然后再连成连贯的剧情,双重端水双重受罪),《零的执行人》也有一大段非常枯燥的公安系统科普环节,这次立川让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能把这些寡淡的固定环节想办法紧凑起来,画面构成有趣起来,这点是值得表扬的。立川让在《蓝色巨星》看得出来不遗余力了但还是发挥平庸(給本作做音乐的上原广美实在是太像那个天才,动画就像个非常想要追上天才表现自己的平凡人),却做了近年最紧凑的《柯南》,即使如此后半还是拉胯了,和立川、樱井另一部《零的执行人》很相似,除了故事写到后面感觉写不动了没有驱动力了,还有就是上面说的舞台脱离不了关系。至于其他缺点懒得说了。
配图纯粹图一乐,不要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