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整个隋唐100多年的时间里,关中动不动就饥荒乏粮,就食洛阳,来回往反,为何不直接迁都洛阳?

小倾凤
92个点赞 👍

1、因为唐朝时洛阳人口太少了,远远少于长安,所以饥荒时期吃饭的压力没那么大。

2、唐朝建立前,长安已连续当了83年首都,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乱,比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和平时期还要长。因此长安人口众多,并且出现了大量脱产人口,加剧了长安的粮食压力。

3、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饥荒,这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古代各地都会经常出现饥荒。

唐朝首都在长安,皇帝正常情况下都在长安,长安饥荒时,会出现皇帝去洛阳的现象。

而当洛阳发生饥荒时,皇帝本来就在长安,对皇帝没有影响,因此洛阳饥荒的情况就会被无视。

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4、长安作为唐朝首都,受关注度更高,灾害记录也更详尽。而洛阳的关注度低,灾害记录相对简陋,并且会被无视。

唐朝时,洛阳频发洪灾,唐代有记录的洛阳洪水在40次以上,且几乎每次都是大水灾。几乎每次洛阳发洪水都有毁城门、城桥、大量溺死民众的记载。

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洛阳79年里发生了18次大洪灾,平均每4年就会发生一次。

甚至有几次洛阳发洪水,都淹到皇宫里去了,连皇宫里的大多数宫人都淹死了。

(唐玄宗开元八年)暴雨,东都谷、洛溢,入西上陽宫,宫人死者十七八。

水灾比旱灾的破坏性要大得多,容易发洪水的地方,是非常不适合当首都的。

5、长安周边有4万平方公里的汾渭平原,自我产粮能力非常强,只有灾年才会依赖外运。

洛阳是山区里的一块小平地,只有1000平方公里,非常狭小,粮食严重依赖外部,更容易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后唐定都洛阳,被饿惨了。

是岁大饥多流亡,租赋不充,道路涂潦,漕辇艰涩,东都仓廪空竭,无以给军士。租唐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望诸州漕运,至者随以给之。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

帝(后唐庄宗)以军储不充,欲如汴州,谏官上言:“不如节俭以足用,自古无就食天子。”


建国后,60年代吃饭最困难的时期,出现过一种很反直觉的现象,就是城里人主动返回农村老家。

因为那段饥饿时期,除了某几个特殊省份之外,其实农村吃饭的压力是要比城里小的。

原因也很简单,农村人少,人均土地相对较多,虽然吃的不好,但是比城里吃的饱。

唐高宗从长安去洛阳,其实和60年代城里人去农村,是一个道理。

很多人都以为西安和洛阳都是古都,那当首都的时间就差不多。

实际上,洛阳的定都时间绝大多数都在秦朝之前,从秦朝统一中国之后,洛阳一共就只当了300多年的首都,是四大古都里最少的。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灭亡,这2100年里,西安当了700年首都,北京当了600年首都,就连感觉定都时间不太长的南京,都当了390年首都。

而洛阳只当了320年首都,其中有260年都在西晋灭亡之前。

从313年西晋迁都长安之后,直到618年唐朝建立,这300年里,洛阳一共只当了40年首都,而长安当了170年首都。

因此,当唐朝建立前的这300年里,洛阳实际上长期都处于边缘地位,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机会。


而从535年西魏定都长安开始,到618年唐朝定都长安时,长安已经连续当了83年首都。

而且这83年里,长安,包括整个关中平原,一直是和平发展,几乎没有过什么战乱,李渊攻克长安非常迅速,很快就结束了,对长安城和关中平原基本没什么影响。

长安作为强势王朝的首都,进行了83年的连续和平建设,关中平原也几乎没有发生战乱,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长的和平时期,因此在唐朝建立时,长安已经是一个非常繁荣和成熟的城市,整个关中平原也是一样。

再经过唐朝对首都长安几十年的建设,到唐太宗时期,唐长安城的人口已经非常多了。

而洛阳在这80多年里,不但没有当过首都,在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数十年的对峙中,洛阳还一直是双方军事前线,多次易手,战争不断,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到了隋朝,洛阳刚缓过一口气,结果隋末又是血战洛阳。

613年杨玄感打洛阳,打了两个月。

617年李密打洛阳,打了两年。

620年李世民打洛阳,打了一年。

7年时间里,洛阳经过了3次恶战,每次都旷日持久,等到李世民攻克洛阳的时候,洛阳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打烂了。

这就直接造成了直到唐高宗时期,洛阳都还是地旷人稀,人口非常少。

《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来学斋

唐高宗时期,升洛阳为东都,但基本上没有对洛阳进行什么投入,洛阳的人口仍然很少。

唐高宗死了8年后,武则天专门从关中移出“数十万户”,大约上百万人“以实洛阳”

可见整个唐高宗时期,洛阳的人口都非常少,以至于武则天要大规模从关中移民,给洛阳补充人口。

(武周)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内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那么这个从关中移出“数十万户”,来“以实洛阳”的效果如何呢?

唐宪宗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在武则天这次大移民50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经过50年的和平发展:

长安城所在的京兆府(相当于西安市),人口36万户。

而洛阳城所在的河南府,人口12万户,只有京兆府的30%。

从关中移民上百万人到洛阳,和平发展了50年,结果河南府人口也才只有京兆府的30%,可见洛阳的人口远远少于长安。


而且唐高宗时期,洛阳的基础设施也很差,也是到了武则天时期才开始逐渐完善,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基本补全了洛阳的基础设施。

永昌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备矣。

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

宫室、百司、市里、郛郭,这些东西都是到了武则天时期才开始逐渐修建,可见唐高宗时期的洛阳还非常小。


所以,唐朝时相对长安来说,洛阳的人口很少,饥荒时吃饭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另外,从西魏定都长安开始,到唐高宗登基时,长安已经连续当了100多年的和平首都,人口众多,经济繁荣,需要供养大量人口。

同时,天子脚下,皇亲国戚和门阀贵族众多,造成长安存在更多的脱产人口需要供养。

并且,这些达官显贵也会大量侵吞土地,隐匿人口,在增加消耗的同时,却减少了税收。因此进一步加剧了长安的粮食负担。这些都是典型的首都病。

编辑于 2023-12-04 20:01・IP 属地广东
阿白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