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偶尔当一当餐厅还好,要是常住,漏雨的屋子怎么住?皇帝怕被淹了。

而且洛阳不止平均4年就要被淹一次,也经常发生饥荒,即使处在大运河中心也饥荒尤甚。
一、洛阳水灾
洛阳天津桥,在安史之乱前被冲毁5次,天津桥一断,洛阳南北交通断绝。有一年下了100多天的暴雨。
永隆二年,河南大水,准许百姓到江淮就食。
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坏永昌桥,漂居民四百余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余家。(洛阳一年内连发两次大洪水)
开元八年,洛阳皇宫被淹,宫人死者十之七八。
天宝十三年,洛阳两岸十九坊被淹。
一次大水几千家被淹,皇帝也怕啊。
后唐时期,洛阳大水数月不退,洛阳官民每天坐船渡洛河,天天都淹死人,(洛水泛涨,坏天津桥,以舟济渡,日有覆溺者)。后来庄宗实在看不下去了,专门发了个《以天津桥未通放朝参敕》,让官员们不要再每天坐船来上朝了,不然文武百官都淹死了朝廷就垮了……(如闻天津桥未通,往来百官,以舟船济渡,因兹倾覆)
开元盛世三十年,洛阳十年都是大雨,被淹。
水灾多,饥荒也多。水灾不止破坏的是居民财产,也阻断交通,救灾都难救。
洛阳水灾严重到什么地步呢?1935年,整个偃师县城都被洪水冲淹没了。
二、洛阳旱灾
仪凤四年春,东都饥。
永隆元年冬,东都饥。
大足元年春,河南诸州饥。
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
元和十一年,东都、陈许州饥。
咸通三年夏,淮南、河南饥。
咸通九年秋,江左及关内饥,东都尤甚
三、唐代洛阳人口负增长
唐高宗时期,洛阳人口依旧十分稀少。武则天天授元年,徙关中数十万户到洛阳。到了天宝时期,洛阳人口竟然为24万户,人口还负增长了。
高宗时期,由于长安人口越来越多,便用长安城南一坊和旁边的半坊设立南市,以满足长安商业需要。武则天从关中迁徙数十万户到洛阳后,便以人口稀少为由把长安南市给关了。
长安四年,武则天在洛阳设立西市。第二年武则天就下台了。
开元十三年,玄宗要去泰山封禅,从长安出发,到洛阳后,就把洛阳西市给关了。
洛阳的北市南市西市三个市场加在一起也就长安一个市的面积一样大。开元盛世,洛阳可以说连长安一个市场的消费能力都达不到,玄宗于是把洛阳西市给关了,然后又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
天宝时期,玄宗又恢复了长安南市,又设立宫市,以满足宫廷需求。
洛阳为什么撑不起长安一个市场的消费?无非水灾多,要么则天迁徙到洛阳的人口跑了,要么一年一年洪水,财产人口,越来越少。